对俄经济合作的新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景鹏 时间:2010-06-25

摘要:加强和扩大对俄合作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筑新型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开拓黑龙江省对俄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尤其对两国发展地方经济合作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并对振兴东北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互补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化的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加强和扩大对俄合作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从建立起多年的五国元首和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制度就可见其意义重大。在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施行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唯有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向我国出售了国防及民用的急需的高端技术和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与俄罗斯关系的好、坏、近、疏,除关系到两国的重大利益外,还关系到世界的稳定和格局的变化。深刻分析中俄经济关系的新变化,研究中俄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中俄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1.中俄经济合作互补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实际互补性趋弱,潜在互补性趋强。就中俄经贸上的互补性而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广大的市场、良好的农业与基础工业的国家,但是却缺乏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可耕地以及广大可供利用的森林,并且缺乏高科技产业。而俄罗斯却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大工业的国家,并且拥有强大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却缺乏农业与轻工业,除此之外,俄罗斯虽拥有广大的领土,却缺乏足够的劳力资源。从中俄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来看,对俄罗斯来讲,需要进口大量轻工产品和食品,以弥补经济衰退、工农业生产下降出现的严重短缺。而我国经过20年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有了相当发展,可以填补俄罗斯市场的短缺。但是,这种实际互补性,并没促进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因为中俄贸易结构虽然进入21世纪,但延续的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落后的低层次的贸易结构。贸易结构的单一,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调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也有局限性。
  2.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变化趋势。俄罗斯经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已经结束,、住房、医疗、、科技、文化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接近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对俄出口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这既不适应国际市场上商品贸易发展的一般趋势,又不符合俄罗斯进口商品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不符合中国要素禀赋变化。我国的要素禀赋突出特点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外贸产业的扩张上,已经具备了大量生产并输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要素比例条件。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意义,认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我国要素比例的变化,找准两国经贸合作的接合点,实现两国市场的对接,是建构新型经贸关系的新课题。
  3.商务已逐步成为两国未来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与俄及东欧国家贸易往来的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依靠开展商品展销会等方式,信息不完全、渠道不畅,错过很多贸易机会。南方多数商品以多层转销的方式,由国内北方公司代理辗转进入。这种低效率的多层转销方式是制约与俄贸易的大瓶颈,传统的贸易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开发国际市场。因特网通过提高采购系统的效率、强化库存管理、降低零售交易成本、消除或改变中介来提高生产率。新世纪中俄已经具备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强大的信息交流基础设施。中俄必须参与这一地区迅速增长的信息和经济影响的重新分配。
  4.中国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关系体制的形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的自由化,形成了我国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关系体制。在这个交往体制中,居于首位的是担负经济、贸易、科技合作任务的贸易主体——国家及大型,它们具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第二种是边境贸易,局限于边疆地区,其辐射能力和市场容量有限。内地企业参与边境贸易,受地域限制。第三种依靠国际倒货发展起来的国际个体商人。他们是在俄罗斯经济快速衰退、日用品极其匮乏、中俄两国市场机制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经过这几年的拼搏,这一贸易渠道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生产、供货、销售体系,但处境艰难,面临危机。第四种是地区经济合作。市场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大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是正在兴起的企业,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要求走向世界市场。总的来看,两国发展地方经济合作关系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构筑新型的中俄经济合作关系
  
  受国际大环境不利因素及两国长期经贸合作中积压问题的制约,开拓俄市场目前难度很大,因此,发挥政府在对外经贸增长中的作用,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中俄经贸关系的基本方向。中俄都是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经贸合作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市场的自发作用,而忽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当前,中国政府应抓紧制定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整体规划,探索双方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并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参与两国经济合作,形成以大型企业经济技术合作为主导力量,以边贸地贸等一般贸易为辅,规范不正规贸易行为的贸易模式。具体来讲:
  第一,加强与俄农业、轻工业生产方面的合作。世界范围内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向是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就总的趋势来说,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也同样如此。但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俄罗斯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独特性: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比重已超过并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但在质上还没有达到相称的程度;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工农业及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十分严重。而中国从1978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两国农业发展状况为中俄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第二,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开发大型技术合作,为构建新型的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奠定良好和稳固的基础。在易货贸易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生产技术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俄两国以易货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迅速发展,但盲目性、无秩序性十分突出,需要政府按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准则协调和控制,使中俄双方向更深层次的生产技术合作过渡。我们在以食品、轻品、产品换取初级产品的同时,寻求矿产开发、机器制造、化肥等工业生产的合作,还要考虑到俄罗斯在航天、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重视大型项目的合作。近年来,两国在大型项目上的合作已有进展,例如,能源动力、和平开发宇宙、建设天然气管道、从西伯利亚东部和西部向输电等重大项目正处于研究和实施阶段,尤其是水电站和核电站项目的合作,反映了中俄两国合作档次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第三,加强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调整,加强与俄高新技术合作。俄航空航天、核能、军事技术、激光、生物工程、新型合成材料等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因此,由政府或者选择有实力的高新技术,参与选择并引进俄的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尤其是引进俄目前由于资金短缺而搁置,无法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高新技术发明和创造,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合资企业。许多专家认为,把俄罗斯的技术同中国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和资金结合起来,共同创办集技术—工业—贸易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合营企业,有广阔的前景。
  第四,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中俄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优势。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发展,是在传统服务贸易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领域和水平。2001—2008年是俄罗斯实施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预计制造业产品和知识产权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比矿物原料快。也就是说,高技术知识密集产品在出口中将占很大比重,在其价格结构中知识产权转让将占主要部分,中国应顺应俄罗斯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的调整,与俄罗斯开展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贸易加速本国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发行和发展速度,特别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优化组合。此外,可以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三、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拓宽黑龙江省对俄合作领域
  
  俄罗斯是科技大国、军事大国和资源大国。它的研究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工业设计生产体系完善,高等学校和科学院系统前瞻性研究领域广阔,整体水平居世界前茅。俄罗斯仍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军事强国,俄罗斯又是资源大国,在今后50年内,仍将是世界上出口石油、天然气、金属材料、稀有金属、木材、化工等物资和机电设备的重要国家。虽然眼下由于投入不足,俄罗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对俄罗斯科学技术水平的总体评价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1)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仍属一流,潜力巨大,相当一部分高技术领域的水平超过我国十年或十年以上;(2)俄罗斯的基础研究仍居国际前沿水平;(3)俄罗斯的航天、航空、军工、核能、激光、化工、动力机械、金属材料及其加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仍居于世界领先或先进地位。
  作为与俄罗斯有着3 000多公里边境和渊源的黑龙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中就有22项落户黑龙江省,为黑龙江省奠定了重要的工业基础。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是由莫斯科、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地区的研究设计院完成设计的,所需的装备也是由前苏联制造和配备的。当时在黑龙江省的苏联专家多达一千余人。通过实施22项建设计划,造就了一大批既懂俄语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有的至今仍与俄罗斯等国的专家保持着良好关系,对俄罗斯等国的科技经济情况有较深的了解。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组织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对俄经济合作迅速升温。
  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措施,为拓宽对俄合作领域助力。其一,在对俄经贸往来中,黑龙江省建立完善双方政府间对应机制,构筑对俄公共关系优势,尤其与俄远东各州区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俄滨海边疆区、哈巴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州和赤塔州建立了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各边境市县也与俄对应城市间建立了完善的会晤机制,通过这种工作机制的及时沟通和密切协作,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经贸合作项目的推进落实。其二,为鼓励企业“走出去”,黑龙江省商务厅收集整理了150多个与俄正在进行和拟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进行重点开发、重点培育、重点推介、重点服务。其三,黑龙江省商务厅还加强服务,建立了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网站、公共信息服务,把搜集掌握的信息定期向企业发送,让企业及时了解国外市场、项目及政策情况。


  :
  [1] 孙秀峰.中俄经贸关系滞后剖析[J].中亚东欧市场,2003(11).
  [2] 赵京霞.我国出口信用体制、政策与业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金雁,秦晖.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