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思考
【摘要】文章论述了在信息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劳动力的就业这一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就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对当今的劳动力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信息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利用信息经济的影响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且能够从多方面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化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效应上。信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扩散面广,扩散效应强,不仅能为其自身带来巨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大力推进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其扩大规模和提高发展水平,就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必然选择。由于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小范围发展信息产业对劳动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因为单个信息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要比相同资金规模的传统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少的多,因而必须大规模全方位地发展信息产业,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就业问题也解决的比较好。另外,我国应通过积极发展与信息经济相关的产业,如软件产业、信息通讯产业、咨询服务业、环保产业、产业等来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从开发潜力看,我国目前机普及率较低,联网率更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联网使用。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是全方位地开展应用,发展任何与信息类产业相关的产业,都将依赖网络技术。因此,我国应当加强网络建设、网络服务以及网络运行维护工作,这也会带来一批新的就业岗位。
二、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国际经验证明,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虽然中小企业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要小一些,但由于它们容纳了更多的就业,长期来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90%的人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我国也有75%的人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脊梁,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将大大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一些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为50个,而我国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不到6个,如果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发达国家70%的水平,即从目前的700万左右发展到4000万个,每个企业增加10个人的工作岗位,将增加4亿多人就业,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难题,还可以将人力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竞争优势,创造大量的财富和提供大量的服务。我国今后应考虑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鼓励中小型企业创造就业上,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减免税、贷款担保等各项财政支持政策。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的选择,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17万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万个。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餐饮、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和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将是今后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劳动就业的新的主要途径。我国第三产业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很多发展家,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抓住就业结构调整这个环节,是可以缓解当前就业矛盾的。
三、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促进就业
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就业方式和层次的变化,信息经济的快速化、数字化和高科技化为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由于它适应了企业经营、人们更新知识、职业流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一些岗位,如信息咨询、项目中介、软件系统设计等经常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仅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就占到就业总量的30%多,再加上自营就业、独立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其它就业形式,灵活就业总量可达就业总量的50%左右。我国应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首先,应引导劳动者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人们对灵活就业方式的认识,为发展灵活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政策,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促进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消除后顾之忧。 最后,政府应为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岗位,增加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对积极协助政府扩大就业、灵活用工的单位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初步建立了就业服务体系,但我国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每名工作人员约服务劳动者1.2万人,是发达国家的2至40倍,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政府应把就业服务作为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标准,提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信息发布系统,培育劳动力市场。首先,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确立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些行业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市场垄断现象,一些地区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劳动力在城镇就业面临着户籍、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障碍和不平等的待遇,妨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有序竞争的就业机制,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用外地劳动力的直接与隐性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充分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明显改善,市场机制已经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发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应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化、规范化、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组织。最后,要加强职业信息工作。当前,我国职业信息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加大对公共职业介绍的财政支持,将公共职业介绍工作纳入财政供给体制,解决信息渠道统一和信息共享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职业信息的封闭状况。在服务网络延伸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和发展信息员队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构建通畅的信息网络,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强劳动力市场研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变化。
五、重视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力度
信息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加速,原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的劣势显现出来,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开发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就我国目前来看,首先要保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增加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广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专门基金,用于对失业者的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常机制,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与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其次,根据信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加快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市场运作、通晓世界市场风云的职业企业家群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卫星数据传输技术,大力发展远程培训。加快远程职业培训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培训网络。最后,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从受教育到参加工作的就业能力,提高劳动者从旧职业到新职业的转换和适应能力。
[]
[1] 沈全水.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的启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 秦星.我国就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3).
[3]郭媛香.浅议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经济问题,2003,(4).
[4] 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