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苏立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研究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制定各项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启动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路径。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 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
  
  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现状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从1985-2003年,我国GDP逐年快速增长,而边际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由此可见,个人的消费支出并非一定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同比增长,在一定的经济时期还会出现减少的情况——这正是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表现为总体最终消费率和消费档次二者的偏低。首先,我国总体消费率“六五”时期平均为66.1%;“七五”时期平均为63.4%;“八五”时期平均为58.7%;“九五”时期平均为59.5%,直到2000年才略有上升,达61.3%;2001年又降为60.6%。如此之低的最终消费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其次,由于实施了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我国形成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收入阶层。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的差异来看,食品消费比重高收入层最低、低收入层最高,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通讯等项开支高收入层最高、低收入阶层最低,但即使是高收入阶层,其食品支出仍占消费总支出的大部分,更不要说低收入阶层了。
  
  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可以部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但笔者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改革开放中具有诸多因素的家,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是其重要部分。我国公民在传统上会将极大一部分收入进行储蓄,仅留下部分用于交易、需求以及预防意外支出。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而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支出的比率,在经济萧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只能造成国民收入的降低,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的偏低导致消费支出的减少会降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二)消费信贷的不发达
  消费信贷的不发达也是阻碍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信贷为西方各个国家的居民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其普遍。但在我国,居民的传统思想是“量入为出”,有多少花多少,致使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近几年,我国信用指数由银行系统,也就是说和银行接触越频繁信用指数会越高,因而消费信贷也只是发生在和银行业务联系多的客户上,而至于一般居民,银行给予的信用指数通常为零。
  (三)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12万亿元,但占总人口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其中的大部分。到2004年底,我国尚有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一般来说,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新建和改革阶段,还不能发挥它在国民经济需求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消费支出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而且目前随着人民逐渐认识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用来储蓄预防意外支出和未来的支出。比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中实行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费用支出,而家庭支出占主要部分,从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使得家庭增加的收入中会有一部分用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使得广大的居民还需要依赖自己给自己看病;就业制度中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困难,随时面临的失业也会使得居民把增加的收入存入银行来规避风险,而不是用来消费或是增加投资。我国至少有9亿的农民,不能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拉动经济是很大的阻碍,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城市居民中。

  (五)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
  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消费者是有预期的,预期是当事人对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或收入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职工存在着下岗失业的风险,从而使人们对未来收入变化情况的预期很不确定。为了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收入减少甚至失去收入的风险,人们通常会尽量减少当期的消费,加大储蓄力度。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高等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人们为了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不得不压缩当期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的调查,我国消费者处理收入的首选方式是储蓄,选择率高达60%,其中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储蓄的高达38%,为购房而选择储蓄的为1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感到失望,从而将增加的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从而边际消费倾向持续降低。因此,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路径
  
  (一)完善市场体系,调节消费心理
  深化消费领域的体制改革,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制定鼓励消费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取消居民消费过程中一切不合理的收费,保障居民消费的安全权、知情权等基本权利,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以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同时,应正确调节消费者消费心理,实施消费心理健康化对策:一是应大力消费教育,改变国民传统的消费认知,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二是增强人们消费国货的意识,以促进民族的发展;三是加强对国民消费知识的教育,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从而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四是加快和普及消费信贷,创造宽松的信贷条件,引导人们转变传统消费观念,鼓励国民进行负债消费。
  (二)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霍谢尔曼认为:“全体国民的消费倾向主要依托于两个因素(尽管其它许多因素也起作用):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消费心理;社会如何分配收入。”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势必引起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正确认识到:收入差距只能缩小,不能消除,若消除了合理的收入差距,平均分配将会使社会缺乏效率。另一方面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帮扶、再就业培训、低收入户子女入学费用减免等多种手段,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应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国民增强消费信心,减少其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及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为居民增加即期消费提供切实的保障,提高国民的认同感,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
  1.凯恩斯.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