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 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世界正在走向知识时代,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都相应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 --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顺应这一潮流,迅速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知识型产业,加速知识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的转换是遵循一定的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结果,而每一个阶段的产业结构又各具特征。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时代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它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技术之源,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有了以上两个认识,我们就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特征作以下分析: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与农业经济时代和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已显微弱,一般低于 10% ;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一般为 20% 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其在 GDP 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 1994 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59% 、 70% 和 61% ,以美国为例, 1980 年美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达到 69.1% , 1992 年提高到 73% , 1995 年进一步提高到 73.8% ,相反,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为 2.8% 和 23.4% ,以第三产业产值高,信息产业的产值增长最快,二十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平均增长率为 6.6% 。 90 年代平均增长率达到 12% , 96 年美国 GDP 增幅中有 2/3 来自信息业,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第四产业革命,知识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支撑美国产业结构的轴心。
二是产业结构 " 软化 " ,知识服务性和经济咨询性特征明显。产业结构的 " 软化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出现了 " 经济服务化 " 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和美国是比较明显的,它们的经济服务化占据了 GDP 比重的 50% 以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与此相适应,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 6-8% 以上,科学教育开发和发明行业创造的产值在 GDP 中占 10% 以上;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要求达 3% 以上,科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80% 。目前全球 GDP 中有 1/3 的产值与信息有关,整个知识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达 30% 。以经济咨询业为例,经济咨询行业在 GDP 中占 5%-8% ,它的服务范围包括了政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工种咨询、投资咨询,其他专业咨询等。
三是高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与世界科技,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高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及其产业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 90 年代以来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过去 10 年中,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科技在制造业出口和增加值中比重迅速提高,达到 20-25% 。高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对经济的贡献正逐渐超过传统产业, 1981-1992 年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其他制造业产值、全部制造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日本 10.41 、 2.58 、 4.35 ;美国 .7.86 、 1.29 、 2.60 ;英国 7.27 、 2.78 、 3.52 ;德国 6.48 、 2.94 、 3.50 ;意大利 6.28 、 2.12 、 2.69 ;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力量。美国 1996 年在 GDP 增长中,作为传统产业的住房产业和汽车产业贡献分别只有 14% 和 4% ,而高科技产业却贡献了 33% 。 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 7 年的稳定增长,正得益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东南亚各国危机的爆发,根本内因在于没有及时调整其自身的产业结构,泡沫经济盛行,高科技产业薄弱。
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还表现在就业结构模式的变化。根据配第 - 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的产业分布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知识经济时代,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以美、德、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为例, 20 世纪 80 年代的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 5.76% ,第二产业占 34.25% ,第三产业占 59.96% 。而近几年,美国新增长的就业人数中有 90% 是知识型工人,就业结构模式的变化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示器,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要求更高,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总的现状是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不适应大市场的需要。第二产业的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内在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多,高水平生产能力过小,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出口产品以量为主,优势和特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水平低、内部结构也不合理,通讯、金融管理、科技开发、信息等产业严重落后。再进一步的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结构的知识化水平低 1 、农业落后的、粗放式经营距现代农业相去甚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我国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这与现代农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抗御的能力还很弱。由于土地零星分散,单家小型经营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经营,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致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偏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 70-80% 相比,我国只有 27-35% 。而且我国目前文盲、半文盲人数达 2 亿多,且三份之二在,这样农民素质不高,农业科技人才少,进一步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 、工业制造业结构知识化、集约化水平低,没有成型的高科技支柱产业群。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以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和最大可能的知识的应用,实现经济的增长,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另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包括材料、工业、基础器件和设施等方面的知识化。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工业投资建设虽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但是工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目前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集中度低,集约化水平低,即使与世界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有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我国最大的 500 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从我国工业整体上来看,我国还存在着工业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等现象。在我国曾占优势的行业如钢铁、机械、煤、发电量、水泥、化肥、布、糖、化纤等,目前都面临着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落后的局面,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缺乏拳头产品,知识化、集约化水平低,而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在我国仍具有相当的潜力和发展前途,只要通过更新改造,仍将会带来很强的生命力。 (二)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内部结构不合理,知识化和信息化发展缓慢。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为生活服务的商业、餐饮业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占比也很高,这些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迹象。而为高档次的、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如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风险基金等行业规模过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第三产业中,仍然存在着 " 瓶颈 " 制约,特别是知识化、信息化水平低。 1996 年,邮电通讯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的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 4.2% 和 1.6% ,而同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12.9% 。另一方面,作为先导性知识产业的文化产业市场化水平低,对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只有 2000 余万仅占总人口的 2% ,科技人才则更匮乏,仅为全部就业人口的 1% ,而作为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的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只有几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三)没有成型的新兴主导产业群,支柱产业仍然薄弱。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任何特定时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而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于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率的关键部门成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以纺织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产业和技术机软件为核心的主导产业群的转换,而我国目前在主导产业群的选择和培养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确定未来主导产业群时,各种意见相左,大体认为 2010 年我国 10 大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微为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服务业,沙漠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开发、生态农业、宇航业,这些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共同构成知识经济的支柱,然而这些产业要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仍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分析 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策略中的一项关键任务:规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抓住重点、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趋势,加速资金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工业、高科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并且积极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一)对农业的调整 1 、构建生态型农业。现代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和人为的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大量植被被严重破坏,酸雨、水污染和草原退化、森林破坏,阻滞了大自然的 " 血液循环 " 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失调。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唯一的生态经济,它肩负着服从和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任务。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发展农业的主策略。通过人的劳动和干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建立起按自然办事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能量转换率最高,物质产出量最大,环境保护最好,资源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佳,物质和能量循环不已并且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这是生态农业应有的含义。其具体方向是:一是采取措施严禁山区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对已经被破坏的林区可实行 " 封山育林 " ,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二是以发展绿色无污染食品为导向,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多用生态肥料,减少由于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品而造成对人身的伤害和生态环境的损害,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三是作好农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土壤肥力、水分、养料、光照、空气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 2 、构建高效型强农业。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优良品种少,农业科研成果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不完善,这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必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引进和采用现代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的力度,研制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把当代高技(如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农业也将成为新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3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种植计划与市场相一致,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通过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关联产业的连结和融合,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农业市场化进程,以增强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在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规模狭小和农业的专业化程度低,导致了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利益受损,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加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同大市场连接起来正好解决这一问题,符合农民的利益。同时因地制宜扶持龙头企业,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适度推进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既增强了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4 、在政策上加大力度,缩小工农产品的价格 " 剪刀差 " ,鼓励农民的农业创新。在我国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但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了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一直采用向工业倾斜的战略和政策,造成农业剩余没有回流农业,工农 " 剪刀差 " 严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对农产品进行必要的价格保护,合理引导农业的发展,才可以摆脱今天我国 " 二元经济结构 " 的被动局面,保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农业创新热情,稳定农村经济,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二)对工业的调整 农业经济时代决定因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资本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应遵循这样的要求:
1 、用高科技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以技术高度化去引导最终的 " 产业高度化 "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知识的到来,知识技术的进步使第二产业内新产业不断崛起,并改造、替代老产业,使传统制造业得以不断高级化。要进一步关闭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压缩一些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向输送高新技术及经营、管理方法,移植高新技术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最终达到整个工业结构的高度化。
2 、大力高新产业,解决 " 瓶颈 " 产业的制约,建立适应新时代的高科技产业群。高科技产业正在逐渐超过传统产业,但我国高科技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总的来说整体水平不高,高科技作为主导产业形态还没有表现其应有的地位,其扩散性功能脆弱,群体性特征不明显。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等 6 大高新产业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光信息、软件、生物工程、生物医学、超导体、空间智能机械、核能和海洋产业等 9 大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来说,顺应这一潮流,应把建立和发展这些产业此作为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铸就自己的高新产业主导群。
3 、充分发挥地区要素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发展地区特色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产业结构上也各具优劣,今后,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出口企业;中西部应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密集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内资源的综合深度开发,提高加工增值程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并新建一批高新的能发挥地区要素优势和企业优势的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从整体上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产业结构综合水平。当然,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同时应当注意避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重复雷同。
4 、坚持企业与科教相结合,抓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而高校等科研机构则是高新技术孕育的源泉。企业与科教结合,建立高科技产业园,既有利于解决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资金不足和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的缺点,又弥补了企业技术班子力量的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 " 科技开发 -- 生产 -- 经营 " 一体化的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互动体系。
(三)对第三产业的调整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第三产业的低水平重复、结构不合理、不规范造成我国第三产业 " 先天性贫血 " ,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良性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 1 )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规范产业结构比例。对第三产业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房地产、等投资效益好的新兴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我国的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过程中,保证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上升的同时,要以规模增量为主,数量的扩张向质量扩张转变。
( 2 )选准发展第三产业的载体,大力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能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并促进其升级的第三产业。李建中文《切实把握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浙江经济》 2000.2 )中提到 "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 " 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它凝集了商业、、通信、金融、文化、、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城市既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是地区工业中心。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同步发展的是城市化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表现为促进产业结构的 " 软化 " 。以城市为载体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中枢、商品流通与金融活动中枢、技术和咨询服务中枢、文教服务中枢等功能,既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结构自身的升级,同时通过第三产业的服务也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的建设,城市发展的要求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相互促进。 四、政策和措施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一种结构性的协调,也是一种制度性的规范,要保证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成效,必须要有各方面的保证。
(一)采取积极灵活的措施,在政策上、财政上、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上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开绿灯,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强化产业投资与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那些投资风险高,回收期长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与此同时,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对高科技产业给予倾斜,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实行采购政策,优先购买自己国家的产品,保护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政府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还应当委派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组成强大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团亲临指导、出谋划策;通过信贷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措施为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的调整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改造和升级。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的水利灌溉工程薄弱,农村水电、交通、文化、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在能源、交通、通信方面条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 " 八五 " 期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也增加值年均增长 11% , " 九五 " 前两年仍保持年均增长 11% 的速度。但是,人均能耗水平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交通运输由于维修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低,市场应变力不强,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通信等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极大推动作用。
(三)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保证行业及企业竞争效率。明晰的产权是企业作为法人实体的最好证明。由于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主人翁的精神,缺乏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比如作为企业产权的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因经济立法的不完备,出现诸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如盗用别人的商标、专利技术、版权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产权界定过程中如何协调技术持有人与相关技术开发人员之间利益关系,这也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还得应付各种由于产权引起的经济纠纷官司,致使行业及企业竞争效率低下,不利产业结构得调整和升级。
(四)引进和培育并重,储备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高新科技产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根本,盲目固守和一味地引进并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资源的持续供给。企业要学会拿来,取长补短,适度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交流与文化知识交流,顺应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培养自己的金融、企业管理、、科学等方面的人才,并为高级人才提供各种优越的便利,遏制人才的流失和吸引高级人才的流入,为产业结构调整储备力量。
主要资料:
刘芳《知识经济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3 期
睢堂臣《发展知识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改革》 1999 年第 3 期
江秀平《略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革探索》 2000 年第 2 期
姜苏《西方产业结构知识化的启示》;《南方经济》 2000 年第 3 期
甘丽、王彪《世纪之交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管理世界》 2000 年
第 2 期
张卫国《效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3 期
胡宝刚《浅议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 1999 年第 9 期
李铁军主编《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
黄建军等编《点燃头脑的火把 -- 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广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