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贸易对工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工业品贸易;工业就业;就业影响??
我国入世已经5年了,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国际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在逐步彰显。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劳动力供给逐渐进入了高峰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工业化趋势的走强,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际贸易对工业就业的影响越发显著,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品贸易发展迅速,不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的贸易结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一方面,在对外货物贸易中,我国工业品贸易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力。我国非农产品贸易额从1978年的125.0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3662.9亿美元,增长了?108.25?倍,比重由60.6%上升至96.1%,增加了35.5个百分点,增长了59%。其中出口由1978年的36.4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348.20亿美元,增长了200.60倍,比重也由1978年的37.38%,提升到2005年的90.88%,上升了53.5个百分点,增长了1.58倍;进口由1978年的88.61亿美元,增长到6314.72亿美元,增长了70.26倍,比重虽然由1978年的96.43%,下降到82.87%,但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工业领域不仅是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而且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一直扮演着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主阵地的角色。我国工业就业从1978年的6945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6920万人,增长了1.44倍,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7.3%上升为22.5%,上升了5.2个百分点,增长了30%。?
一、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国外关于工业品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跨国别研究和针对某个国家的研究两类。比较著名的跨国别研究有克鲁格(1995)、钱纳里等人(1986)、世界银行(1987)、托林斯和佩雷斯(2002)等。克鲁格、钱纳里和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托林斯和佩雷斯的研究则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就某个国家的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研究文献有: Bhorat(2000)、Gregory、Zissimos和Greenhalgh(2001)、Keea 和Hoonb(2005),Gaston(1998)的研究显示: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进口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Minondo(1999)则认为贸易使国内就业下降了35%。 Harrison和Revenga (1995)、Hanson和 Harrison(1995)、Robertson(2000)等人对墨西哥贸易自由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影响的多样性。Harrison和Revenga认为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下降会引起水平就业的适度下降,而关税的降低与平均工资的上升相联系,Hanson和 Harrison(1995)、Robertson(2000)则揭示了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加大的现象。?
关于美国国际贸易与制造业就业的关系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论。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国际贸易对国内制造业领域的失业影响甚微: Robert和Ramaswamy(1999)、Krugman(1994)、Robert和Slaughter(1993)、Hashemzadeh(1997)、Matusz(1998)、Kouparitsas(1998)、Davidson和Matusz(2000)、克鲁格曼和劳伦斯(1994)、欧文(2000)等都认为,美国制造业就业的下降,是美国经济增长本身特征的一部分,而与国际贸易关系不大。最近的研究则大多致力于探索制造业就业份额下降的原因。Wood(1994)和Ramaswamy(1999)等人认识到,南北贸易的增长加快了国内制造业就业的下降速度,但他们都认同国内非工业化的“内部原因”是造成国内制造业就业下降的重要因素。2004年的CBO报告证实了上述观点,但也同时指出:“部分制造业就业的长期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与国际贸易的扩张有关。”(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2004)?
国内对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是伴随着我国的入世步伐进行的。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入世前的实证研究,如熊伟(1999)、兰绍瑞(2000)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二类是对我国入世的就业影响预测研究,乐观的预测认为可以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保守的预测认为将增加就业300万个,悲观的预测则认为入世初期,我国就业的矛盾可能加剧。第三类就是对我国入世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入世时间不久,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俞会新(2002)、刘杰(2002)、陈仲常(2002)、杨宜勇(2004)等的研究。俞会新认为,的出口导向率对工业就业的增加有带动作用,进口渗透率的增加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刘杰认为工业对外贸易减少了中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但对外贸易的增加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不同。?
随着我国贸易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入世对国内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因此,研究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为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对外贸易形势提供政策,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立意。?
二、工业品贸易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新的分析模型展开实证分析,新模型源于典型的生产函数模型,在建立新的包含进出口变量的扩展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而成。?
1970年巴拉萨把出口作为生产的一个变量引进传统的生产函数,把科布-道格拉斯函数扩展为适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Balassa,1978),即:?
Y=f(L,K,X) (1)?
式(1)中,Y表示总产出,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X则表示出口额。巴拉萨这一模型开创了运用生产函数研究和评估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先河。随着该模型的广泛使用,一些学者根据具体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各种不同程度的修正。1981年,泰勒直接在指数形式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加入了出口变量,建立了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把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写为(Tyler,1981):?
Y=AKαLβXγ(2)?
式(2)中,K、L、X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出口,A代表技术进步,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和出口的产出弹性系数,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1nY=1nA+αlnK+β1nL+γ1nX(3)?
这样就把生产函数改写为对数形式的线性回归方程,它与巴拉萨采用的增长率形式的线性回归模型基本上是一样的。?
1998年海恩和怀特根据罗默、卢卡斯等的内生增长理论,把贸易作为技术进步变量引入包含技术进步的索罗(Solow)生产函数中,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促进型生产函数模型(Hine and Wright,1998)。?
Y?t=A?γ?tK?α?tL?β?t(4)?
A?t=e?λ(M/Y)?η?t(X/Y)?δ?t(5)?
Y?t=e?λ(M/Y)?η?t(X/Y)?δ?tK?α?tL?β?t(6)?
式(4)中,Y?t为T期的总产量,K?t是T期的资本存量,L?t是T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参数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与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A?t是T期的技术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量。式(5)中,M/Y为T期的进口渗透率,X/Y为T期的出口导向率,λ、η、δ为参数,即进口渗透率弹性系数和出口导向率弹性系数。把式(5)代入式(4),并对方程取对数,可推出进口渗透率、出口导向率与总产出的函数关系,资本存量及劳动力数量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回归方程:?
LnY?t=λ+ηLn(M/Y)?t+δLn(X/Y)?t+αLnK?t+βLnL?t (7)?
综合以上生产函数,把贸易出口、进口分别作为生产的两个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或者把进口、出口替代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作为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进步的变量引入索罗模型,就可以建立包含进出口变量的新的生产函数,再对函数两边取对数,就可以建立包含进出口变量的线性生产函数,即:?
LnY?t=λ+ηLnM?t+δLnX?t+αLnK?t+βLnL?t(8)?
再在式(8)基础上进行改写,就可以建立求解劳动的新的线性函数模型:?
LnL?t=C(1)+C(2)LnY?t+C(3)LnM?t+C(4)LnX?t+C(5)LnK?t(9)?
在这里,之所以把进口额和出口额作为与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列为影响总产出的独立变量,因为:(1)经济学理论已经把进、出口作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变量,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模型,出口和进口不仅在最终消费上影响国民收入的总量,而且作为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产品,会发挥一定的资本作用影响产出。(2)新增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都强调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促进本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角度来看,进出口可以作为技术获得和进步的变量加以分析。(3)在生产函数中引入进、出口贸易变量,目的是为了建立开放条件下的生产函数。而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学的最基础的经典模型,不仅被经验所验证,也为经济理论普遍接受,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数据的采用和说明?
我国工业进出口值数据均采自历年海关统计年鉴与历年对外贸易统计年鉴,工业产值、就业、资本总额采用历年《工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在工业与贸易有关数据处理中,采取按照2004年不变价进行价格平减,工业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产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进出口则按零售价格指数平减(因1989年以前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的价格指数,所以,1978-1988年统一采用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工业产值、就业数据均采取第二产业有关数据与建筑业有关数据的差,工业贸易数据则采取货物贸易数据与农产品贸易的差值。考虑到汇率变动影响问题,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针对汇率变动,特别是1994年前后的巨大变动对贸易带来的影响,1994年以前我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基本还没有开始,国内劳动力市场也基本没有放开,因此对贸易和就业的分析结果的干扰是十分有限的,但1994年以后,一是汇率基本稳定,二是贸易自由化逐步深入,因而不考虑汇率的影响也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为了区别前后不同的汇率体制造成的差异,故采取分段分析加以弥补。?
(三)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模型就是前文推出的模型(9)。
为了保证新建回归模型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导致错误的结论,必须对回归方程中所涉及的变量进行数据检验工作,主要是对相关变量的平稳性、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模型采用的有关变量(工业总产值、工业就业和工业贸易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不平稳的。因此要对涉及的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 ( 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涉及的有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首先对有关数据进行水平值—数据本身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该数据为非平稳系列,在存在单位根的条件下,对数据的一阶差分数值再进行类似检验,如果还存在不平稳数列,则对其进行二阶差分检验。检验结果为:水平数据及对原始数据本身的单根检验表明该组数据均是非平稳数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原始值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LNX和LNM的检验平稳性非常显著,超过了?0.01,?LNL和LNY的平稳性超过0.05,只有LNK平稳性较低,但也超过了0.1。所以该组数据系列是一阶单整I(1)关系,故可以对该组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一组非平稳的变量,只有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才能避免伪回归问题,从而保证回归分析的真实有效性。所以,本文在回归分析之前,对所涉及的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EViews软件推荐的约翰森(Johnson)检验,对有关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在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本检验选用模型3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被检验的四组数据,存在着两组协整关系,说明该组数据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对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回归分析结果及解释?
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过程中,为了区分不同贸易政策和不同阶段对外开放的不同影响以及分析贸易影响趋势变动的需要,先对整个时期的工业品贸易与工业就业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分别对1980-1985年间有关数据、1985-1996年间的有关数据和1994-2004年间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1978-2004:?
lnL=8.7808+0.2241lnX-0.1400lnK+[MA(1)=0.6255553426,BACKCAST=1978]?
(0.643245)(0.038440)(0.092590)?
R?2=0.965196(0.960451) T=5.83096,-1.511626 F=203.373 D.W=1.723183?1978-1985:?
lnL=5.1925+0.0834lnX+0.3451lnY?
(0.433625)(0.057043)(0.015383)?
R?2=0.991456(0.988039)T=6.050462,5.419470 F=290.1108 D.W=2.060113?1985-1996:?
lnL=7.3385+0.4631lnK-0.4489lnY+0.1983lnX? (0.739508)(0.235105)(0.190010)(0.036868)?
R?2=0.960192(0.945263) T=1.969894,-2.362516,5.379541 F=64.32076 D.W=2.747594?
1994-2004:?
lnL=9.2115+0.3294lnX-0.3087lnM?
(0.203962)(0.138901)(0.131688)?
R?2=0.412893(0.266116) T=2.371747,-2.344006 F=2.813067 D.W=1.961337?
1978-2004年间的数据分析显示,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6.5%,修正拟合优度也达到了96%,方程的显著性达到0.001,而且数据自相关消除较好。出口的系数和固定资产系数显著性分别达到了0.001和0.015,固定资产系数显著性较低但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出口对就业产生明显的影响,投资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不是太显著,其他变量则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即出口对就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出口每提高1%,可以带动工业就业0.224%,而投资对工业就业的影响是负的,即固定资产投资每提高1%,则会使工业就业下降0.14%,总的来说,由于每年投资增长高达30%左右,而出口增长也达到15%以上(特别近几年高达20%以上),所以,二者的综合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增长效应。工业投资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从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寻找答案。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工业化的趋势,资本构成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投资效益的下滑和劳动力节约倾向的提升,投资的就业效应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利于就业增长。所以,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带来就业的增加。?
1978-1985年间的回归结果最令人满意,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99.1%,修正拟合优度也达到了98.8%,方程的显著性都超过了0.01。从影响的效果来看,只有产值和出口对工业就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他变量则对工业就业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该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我国放弃了优先重工业的发展思路,调整发展重点,轻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比重很快超过了重工业;另一方面,我国也开始放弃推行多年的进口替代政策,开始确立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政策。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在出口比重中原来以资源型产品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逐步调整为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贸易结构。加上该阶段乡镇作为工业的新生力量开始崛起,而且此时的国内生产正处于买方市场,又有较高的关税门槛和高估的汇率,进口竞争压力也不大,该阶段的工业生产基本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出口和产值增长产生较大的就业增长效应。由于当时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工业品出口增长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产值增长的效应来说,就显得相对弱小。从回归数据来看,产值增长每提高1%,就会带动工业就业0.345%,而工业品出口则只能带动工业就业增长0.0834%。?
一般理论都把进口的作用看作是对就业有冲击作用,但在贸易自由化之前,第一,关税比较高,而且对外贸易管制比较严,出口基本还是为满足经济建设紧缺的物质进口服务,进口替代战略特征还十分显著,进口冲击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第二,该阶段我国的本币汇率存在着较严重的本币高估现象。虽然汇率高估有利于进口,但较高的关税壁垒大大抑制了进口冲动,所以该阶段的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很有限。第三,从进口的商品性质和结构来看,进口也不可能对国内就业产生多大的冲击。一是进口在当时是作为我国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主要渠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进口是作为资本品引进,故对就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该阶段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开放初期的主要形式,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也就是说进口的一般是中间产品,而出口的则是加工装配完成的成品,这种加工贸易方式很明显具有促进就业的作用。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出口能力不强,国内建设所急需的外汇基本靠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换取,因而,库存对进口无疑形成了很强的约束力。?
1985-1996年间的数据回归分析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好,达到了96%,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99.9%。从系数的显著性来看,出口、产值和投资均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出口的显著性最高,超过了0.0001,产值的显著性超过了0.05,投资的显著性超过了0.1。从影响的性质来看,该阶段投资和出口都是积极影响,而产值则变成负面影响。从影响的程度来看,该阶段产值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的积极影响,而出口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不如前二者高。该阶段前期还基本沿袭前面的贸易特征:外贸管制、本币汇率高估和关税壁垒较高,因而我国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作用有限,当时对外贸易真正自由化的只有三资企业,所以出口能够拉动就业,但作用很有限。后期,国内以减员增效为特征的企业改革快速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出现明显的变化。首先以本币大幅度贬值为内容的汇率大幅度调整一步到位;其次,对外贸易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大大刺激了出口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度连续几年出现贸易逆差,在1994年后彻底扭转了贸易局面,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步入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很明显,此时的贸易体制改革推动了出口和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以市场化为特征的进口竞争和出口竞争,而竞争也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量裁撤冗员的改革,从而减弱了贸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所以从回归分析中,出口每增长1%,只带动工业就业增长0.1983%,只及其余变量的50%,但这一数字已经大大高于第一阶段,相当于其两倍以上。?
1994-2004年间是我国外贸逐步走向开放的新时期。该阶段贸易开放最显著的几个标志:一是汇率调整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强化。1994年我国对外汇进行了上最大幅度地调整,使高估的汇率彻底得到了矫正,从1985年起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在该阶段因应对亚洲危机的影响而得到强化,标志着我国贸易战略的彻底转型,由进口替代走向鼓励出口。二是我国贸易体制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走向市场,贸易自由化由此开始。三是为了配合入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系统地大幅度地降低关税,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国关税水平迅速削减,入世的影响提前到来。所以,贸易自由化影响真正始于1994年。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低,只有41%(修正拟合优度只有不足30%),也就是说回归效果不是很好。但从其他几个指标来考察,该回归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方程系数显著性都超过了0.05。但从变量的影响来看,该阶段只有进出口对工业就业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出口有利于工业就业,而且影响进一步提升,达到了前期的近4倍;进口则对工业就业产生明显的冲击,而且影响的系数十分接近出口,略小于出口的就业拉动。总的来说,该阶段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但比起以往减弱了很多。?
该阶段明显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汇率的调整、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关税的大幅度降低等措施,无疑推动了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但在回归分析中却明显地表现出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弱化而不是加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过度的外资依赖,使得贸易额和GDP高速增长,并没带来国内就业的相应增长。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贸易额以及GDP高速增长的表面繁荣,但各地对外资的过分偏好,挤压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而国内企业由于其国内产业关联度高,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远大于外企。其二,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最大的历史时期,大量的企业冗员被裁,使原来大量的潜在失业变为公开失业,出口、投资以及产出对就业的巨大拉动作用都被淹没在企业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浪潮之下。其三,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十分不完善,在面临着数以百万计的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市场竞争和贸易转型带来劳动力结构变化时,还不适应,劳动力市场显得过于僵化,弹性不足。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就业长期以来形成了明显的政府推动依赖,在新形势下,扩大的开放和政府体制改革,都在减弱政府对就业的推动作用而强化市场的配置作用,从而导致政府原先拥有的就业推动作用减弱,而市场却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 后期,随着入世,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环境有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面,也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在我国有序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充分形成的条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却已经放开,进出口竞争的加剧,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而过快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对就业产生冲击。首先,贸易快速增长和贸易结构快节奏提升,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过快的贸易增长会迅速提高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强度;另一方面,快速提升的贸易结构,使得新兴的劳动力需求与现有的劳动力供应脱节,目前存在的低端熟练工与高端技术、管理人员短缺,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这种劳动力结构矛盾加剧的表现。其次,出口处于无序竞争,有效地应对进口竞争的良好机制还尚待建立。一方面,无序竞争的加剧,无疑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和竞争能力,加剧了价格竞争,压低了就业劳动力的工资待遇,进而削弱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高端劳动力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良好有效的应对进口竞争的机制的缺失,加剧了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比如由此引起的资本构成提升过快,产业过“重”,不仅排挤了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而且会形成对就业的排挤效应。?
总之,我国贸易在入世近5年获得了飞速增长,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相反,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说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促进就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大打了折扣。一是入世给国内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大,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减员增效成为挥之不去的改革取向。二是入世和外贸政策对出口的过度鼓励,不仅加剧了出口竞争,也带来了进口竞争的加剧、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技术进步加速和资本深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加大了劳动力结构适应的难度,就业困难加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加快和资本深化加速,不仅意味着对就业的拉动减弱,而且意味着对技术人员的吸纳加大和对非技术劳动力的排斥增强。三是我国入世的利好与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格局扭曲了生产要素市场,造成了企业对资源能耗型产品的过度偏好和依赖,实际上造成了技术进步偏向形成很强的扭曲诱导作用,利于资源能耗替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开发遭到市场的冷遇和排斥,不仅低端劳动力受到排挤,而且人力资源型的劳动力也受到不应有的冷遇。?
三、简短的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工业品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品贸易对就业具有很明显的拉动作用,其中出口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出口率超过10%的行业是我国工业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该行业也是我国比较优势集中的行业,这些行业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进口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开放的力度加大,进口对就业的冲击效应逐步显现。从几个时期的影响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从改革初期每增长1%,拉动工业就业增长0.0834%,增长到1985-1996年间的0.1983l%,再增长到1994-2004年间的0.3294%。随着入世的脚步,进口对工业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在1994-2004年间表现出很强的冲击,进口每增长1%,就会减少工业就业?0.3087%,?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重化工业化步伐过快,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工业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贸易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因此,要提升出口的就业拉动效应和降低进口的冲击影响,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大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参考:?
安妮·克鲁格. 1995. 发展家的贸易与就业[M]. 上海:人海人民出版社.?
芭芭拉斯·托林斯,威尔逊·佩雷斯. 2002. 经济增长、就业与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劳伦斯. 1994. 贸易与工资[J]. 美国科学人(4).?
陈仲常 等. 2002. 加入WTO对重庆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 软科学(3).?
道格拉斯·A· 欧文. 2003. 备受非议的自由贸易[M]. 北京:中信出版社.?
H·钱纳里 等.1986.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蒋选. 2004. 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兰绍瑞. 2000. 中国对外经贸的就业效应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
刘杰. 2002. 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D]. 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
罗良文. 2004. 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就业[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世界银行. 1987. 1987年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宜勇. 2004. 大开放的就业[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俞会新. 2003.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俞会新,薛敬孝. 2002. 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J]. 世界经济(10).
BALASSA B. 1978.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Dconomics (5).?
BHORAT H. 2000.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n sector employment in South Afric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17(3):437-466.?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004. What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i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R]. Washington, D.C.?
DAVIDSON C, MATUSZ S. 2000. Glob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how fast and at what cost[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6(.3): 42-56.?
GREGORY M,ZISSIMOS B, GREENHALGH C. 2001. Jobs for the skilled: how technology, trade, and domestic demand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UK employment,1979-90[D]. Oxford Economic Papers 53(1): 20-46,3-23.?
GASTON N. 1998.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 and protection o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D].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37(2):119-136.?
HINE R,WRIGHT P. 1998. Trade with low economie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 The Economic Journal (9):1500-1510.?
HANSON G, HARRISON A. 1995. Who gains from trade reform? some remaining puzzles [D]. NBER Working Papers No.6915.?
HASHEMZADEH N. 1997. The impact of NAFTA on US employmen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job gains and losses from expanded trade with Mexic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4(10): 1080-1091.?
HARRISON A,REVENGA A. 1995. The effects of trade policy reform: what do e really known[D].NBER Working Papers No.5225.?
KOUPARITAS M. 1998. Dynamic trade liberalization analysis:steady state, transitional and inter-industry effects[EB/OL]. www.htbot.com.?
KEEA H, HOONB H. 2005. Trad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ingapore economy[ EB/OL]. http://www?wds.worldbank.org/servlet/?
KRUGMAN P. 1994. Pop Internationalism[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ATUSZ S. 1998. Calibrating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rad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4):592-603.?
MINONDO A. 1999.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of trade in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a factor content analysis of Spain[J]. The World Economy,22(8):1095-1117.?
ROBERT E S. 2003. The high price of 'free' trade——NAFTA's failure has cost the United States jobs across the nation[EB/OL].EPI Briefing Paper #147,http://www.epinet.org/content.cfm/economist,November 17.?
ROBERT L, SLAUGHTER M. 1993.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merican wages in the 1980s: giant sucking sound or small hiccup [R].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II).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
ROBERT R,RAMASWAMY R. 1999. Growth, trade, and deindustrialization[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Staff Papers. Washington, D.C: IMF.?
ROBERTSON R. 2000.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J]. The World Economy ,23(6):827-849.?
TYLER W. 1981. Growth and export expa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Dconomics (9). ?
WOOD A. 1994. How trade hurt unskilled work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9). 贸易,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