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盈利模式
在过去的十年中,市场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坐庄”与“跟庄”。前者为所谓主力行为,后者为散户行为。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机构这种盈利模式已经不行了,操作越来越难,必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到了2001年下半年,每次大盘反弹,对机构而言都是一种折磨。2002年,“为什么原有的盈利模式失效?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成为了所有机构的讨论焦点。
其原因就是“市场的价值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股票是做一个死一个,96年的三面红旗不赴存在。
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波牛市。
第一波:1994年,“价值回归掀盖子”。
当时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1~12倍,其中上海石化8.20倍,外高侨12.00倍,陆家嘴8.00倍,当时的牛市行情属于“价值回归”行情。主力的操作手法很简单,如成商集团(600828),主力就采用了底部通吃,向上快速拉升,向上有阻力、拉不动了怎么办?向上打不动了、不敢打了,找人打,掀盖子,不到一周时间,使得成商集团(600828)从4.60快速拉到了7.00。其手法是典型的“掀盖子”手法,不需要“盈利模式”。
第二波:“价值发现”。
第一波牛市行情之后,大部分个股已经回到了合理的价值区,所以“寻找未被挖掘的股票”即“价值发现”被提到了机构的讨论之中。1996年,国泰君安王明夫率先提出“价值发现”到“价格体现”。如四川长虹(600839),94、95、97三年最低价都为7.00左右,而其当时的净资产就是7.00,当然该股当时有很大潜力。这个时候主力的坐庄方式为“靠主力集中力量”坐庄,吃掉整个流通盘的1/3之后,开始向上推,最后直到吃掉2/3的货。这样的主力基本上是分散投资收益低,且时间长,如在美国基本上要做1~2年的长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主力的资金是拆借出来的怎么办?不允许做长庄呀?这个时候就会使得一些庄家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配合”,从而达到坐庄拉升的目的。举几个例子:陆家嘴(600663)1996年中期业绩0.80,10送5之后,死掉了,之后5年不能翻身,为什么?因为它卖的是地皮,它把未来几年的利润都吃掉了。那你明年卖什么?后年你还有东西卖吗?就这样,把很多股民套在了高位很多年,而投资者还不明白,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当时象这样的上市公司有很多,如爱建股份、上海石化、深科技等等。对于服装业,如果仓库积压大量运动服,没人要。如果你是庄家你会怎么办?主力会想让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到1.00,所以引进外资通通买断,但是把货运到公海后就通通到掉了。第三种方法是想办法送钱。如宁波海运(600798),庄家可以问所,送多少钱可以使其税后利润为0.45……
从第一波到第二波之后,再往后,连“价值有待发现”的股票都越来越少了,由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机制被掏空,股票做一个死一个,这样中国股市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波:“价值创造”阶段。
1997年之后,主力的作用不仅要“发现价值”,而且还要“创造价值”,就好比是“沙漠”一样,能够有价值的股票越来越少。到了1998年,坐庄泛滥成灾。机构的一句话“资金不产生利润就是亏本”,没有价值的股票,也要创造出价值。而股票的价格的推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内部价值”与“外部资金”。 1998年,庄家的成分占了30%,2000年除了大盘股都有庄,而2001年由于监管力度开始加大,对这些庄家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新的“坐庄”模式又会死掉呢?!
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市场资金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坐庄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坐庄的基础条件是:有大量的潜在跟庄资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坐庄,九个人跟庄,只要至少有一个人上当就行了。必须是“机构主力资金占少数,散户资金占多数”才可以顺利坐庄。如在1997年机构主力的资金只占20%,而市场散户的资金占80%,很容易坐庄,1997年南方证券的坐庄资金也只不过1.5亿,至少需要1:5的资金比例才能出局,而当时的确需要6.5亿资金的散户,而市场的散户资金比例的确如此,所以坐庄容易。
1999年,国家大力机构投资者,正因如此,市场发生了资金结构的本质变化,主力资金的比例迅速由20%~30%扩充到50%~60%,等到了2001年后,大批主力坐庄,谁说主力持有的股票不想出局了,成天想出来,但无人接盘。一个字“苦”,一个字“哭”,原有的坐庄模式彻底失败。到后来的个股“长安汽车”,大家都以为是基金所为,其实不然,蔡名才是真正的庄家,而基金是跟风者,如果市场上有100个蔡名的话,市场就会彻底完蛋。
坐庄失败之后,无论是机构、分析师、权威人士也好对股市的未来走势的观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大盘一反弹,就会有很多人提出“大”牛市来了。
2003年中国股市终于迎来了“1311”点。当天晚上,中国股市96年的风云人物陈刚向上海证券报主任打电话,提出要留出一个版面,重点提出“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来了”。随后大盘一路狂彪,可谓人心大在震。但是中国股市的大牛市真的来了吗!?我认为,2245点是对中国股市7年的调整。许多人对中国的股票价格表示怀疑,认为市盈率过高,但我的观点是40倍的市盈率是可以认可的,但要清楚流通股比例越低,则市盈率越高。只要“国有股减持”问题,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减持,对投资者而言,都是“利空”。根据中国股市的现状,假设美国20倍市盈率(全流通),那么目前中国市场60倍的市盈率都是正常的。
由于全流通的问题,我建议分析师们在近10年来少谈大牛市,所有上涨都说成反弹为好,也许2245点,几年内大家都看不到。
机构怎么办?!2002年以后,主力的盈利模式走向“多元化”。
主力的盈利模式“多元化”
1) 坐庄
坐庄必须是极少数人才能获利。其过程一般分为:
1.1个别庄家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
1.2距离上市公司比较近的机构
1.3先知先觉的个别基金
1.4基金大部队
1.5散户
1.6死跷跷
做庄极成功的只有两种:
一、巴非特模式:如新疆德隆,重点考虑价值成长性,大量买进股票,之后进入懂事会;但有些情况特殊,如巴非特破天荒地在香港大量买进中国石油(90%国有股),但其目的是为了和中国政府保持一致,从而实现间接控股。
二、普莱斯模式:主力大量买进股票,然后就可以气势汹汹地去找上市公司,根据主力的要求,调节报表,如故哦不答应,主力就卖获,从而压迫上市公司……
2) 波段操作模式
现在大家都提出波段操作,但各位依据的是什么?!机构的波段操作模式与散户的所谓“波段操作模式”截然不同。有人说看K线图,其方式用在散户身上是可以的,但对市场庄家是不行的。
所谓主力的波段操作方式,是指市盈率波段操作方式。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市盈率越低就越买。美国股市已经证明,“市盈率”代表市场对个股的价值认可,因此研究个股的市盈率现得尤为重要。其选择的个股的特点是“收益稳定型”!
1995年南方证券炒做上海石化,引起强烈反映,当时大盘股无人可炒。举例而言,上海汽车上市5年来,每年平均市盈率18倍左右,大家不要看这个数值的大小,这是代表市场对上海汽车的价格认可程度。假设今年上海汽车每股收益0.38*2=0.76,那么按18倍市盈率,其价格应在18*0.76=13.68,这就是说,上海汽车应该在13.00上方,机构投资者应毫无保留地彻底出掉。
3) 成长基础上的长期经营模式
“成长基础上的长期经营模式”即“坐庄不控盘”模式。典型的如长安汽车,坐庄1年,利润增长1倍,股价增长2倍,还有四川长虹,94 95 96 97年利润高度增长,而现在的外运发展,QFII之所以选中,也是基于这一点,也许外运发展是目前最具成长性的股票。其稳定的税后增长率,假设5年后该股进入价值平衡区,那么该股按22倍市盈率计算,按其发展打7.5折,其价格也应在32.00左右,该股在2003年23.00下方购买该股,都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看后复权),根据其净资产计算,2003年该股波动范围应在17.00~23.00之间波动,所以该股被QFII选中,也就不足奇怪了。
第3类的总体选股思路是,主流利润方向走--à追随税后利润走-à利润增长趋势必须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倍(坐庄就做龙头)。
结束语:
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投资非常成熟,因为那里基本是机构、基金的天下,前几年中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也是在向美国投资模式靠拢,但美国的投资方式真的成熟吗?
美国的股票可以一夜涨到天上,为什么?有人想过没有??
我认为美国的投资不不成熟。假设我是美国一个基金经理,突然有一天发现一只股票上扬,回头一查,哈原来是另一家基金在扫货。我该怎么办?我会毫不考虑地率领基金冲进去,什么都不用考虑。大家说为什么?
因为所谓美国的成熟市场,例如基金比的是什么?净值。如果我不去抢买,那么如果对方买的股票有投资价值,那我就竞争不过对方了,反之,如果没价值,那么一起赔钱好了?正是有这样的考虑,一旦个股在美国市场出现异动,就会有大批基金冲进去,管它有没有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