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链国际分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云芳 时间:2010-06-25
    一、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1.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明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成本优势,该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后天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李嘉图则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生产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又称H-O模型),其逻辑思想是,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选择,影响国际分工。罗勃津斯基称之为资源变动对生产的偏向性效应。
  2.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
  在以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分工除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节约劳动以外,还使“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社会出现的普遍富裕扩展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身上”。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按照相对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交易对象不同都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要素禀赋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丰富的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要素禀赋带来的比较利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源流动推动了国际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布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逐渐演化为价值链分工。一国出口的产品可以完全不由本国企业生产,而是由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出口产品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加工出口产品大部分的原材料、零部件往往来自国外,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一定的加工费,这就是跨国公司追求的动态利益。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利益
  
  1.价值链国际分工
  (1)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理论决定了一个企业应该将哪项生产活动放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美国作业成本科技公司及美国供应链局(The Value Chain Authority)曾联合界定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内容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产品出售给顾客为止,期间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包括在价值链中。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金芳对价值链的定义为,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是理解企业问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分工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分工的转移。
  (2)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特征。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国际贸易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各国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解决要素瓶颈,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配置来弥补不同生产环节上的资源缺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但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是一种要素合作。传统的国际问产业内部或产品间分工逐渐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要素配置。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专心于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在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进而获得市场份额和分工利益。国际分工已进入全方位的要素合作时期。
  第二,价值链分工促进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贸易。一是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且还在增长;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第三,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角,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者。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它们越来越注重从全球战略出发组织生产经营。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按照不同地区的要素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项要素,建立全球性的产销。跨国公司的产品可能包含许多国家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以及销售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跨国公司把整个世界都视为自己的生产车间与销售市场,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第四,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相对优势由其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的地位及增值能力。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上游的生产,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下游的生产,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
  第五,外包(Out-sourcing)成为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典型标志。外包是企业整合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_目前,不仅制造业大量外包外移,服务业外包的也势不可挡,其中发展最快的有商务服务、机及相关服务、影视和文化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及专业服务等。在当今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承接了大部分制造业,服务业则由印度承接。印度承担的外包业务包括接听顾客电话、管理电脑网络、处理发货单据以及按照世界各地跨国公司的要求编写软件。
  (3)价值链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推动力。第一,全球化推动了要素的国际移动。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国家问的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不断增强,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日益加深了国家和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技术的飞速进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国际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都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逐步延伸。如果说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多时空经营交易的便捷可行是分工深化的技术条件的话,那么由投资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则使跨国分布和组织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大大扩展。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度保证。过去几十年间,贸易自由化改革使发达国家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约3%~4%,大大降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境交易的成本,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要素合作。分工的高度发达需要同样发达的协调机制作保证。国际分工中不仅体现着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包含了国家或民族的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冲突和摩擦成为必然。不仅国际经济与贸易组织可以调解和协调国际间的利益冲突,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取消相互问贸易壁垒,也成为了促进货物、服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作的重要形式。
  第五,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之间的分工不断达到饱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产品上具有优势,也不可能永远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具有优势,企业必然会不断寻求新的分工机会以增强其竞争力。于是,国际分工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专业化,产业链也就越来越长。在产品价值链上,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从而获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六,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作为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其实质是要素合作。任何国家和企业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的份额,就必须依靠别的国家或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这就需要国际合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可以证实这一点。  2.价值链国际分工中的利益:按要素分配
  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而大多数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发达国家也利用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进一步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既得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只能获得整个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
  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以其在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方面的优势,继续居于创新中心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还是处于接受发达国家技术辐射、产业转移的地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2002)表明,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82.3%下降到1997年的70.9%,但其在制成品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却从1980年的64.5%上升到1997年的73.3%;而发展中围家却与此相反,虽然在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6.5%,但在制成品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仅从16.6%上升到23.8%。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成本已经不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贸易结构不再足国际分工的标志,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才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核心。以生产要素参与全球化经济下的国际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要素之问的合作。决定要素合作型国际分工经济利益分配的基础是,按要素的稀缺度决定其价格,以国家参与国际要素合作的相对稀缺度决定相对利益的大小。国际分工实际上是一种要素分工,各国以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以一个或几个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获得要素收益。
  
  三、中国在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地位
  
  1.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产业链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化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传递链条: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设法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主要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初级产品的生产。中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备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形式参与国际分工的特色。
  对国家来说,加工贸易中国内加工环节越多,产业链越长,国内增值率就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越有利。我国产业整体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居令球阿位,但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不高,获取的比较利益不多。跨国公司由于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市场,处于国际价值链条的前端,可获得较大的比较利益;而我国相对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处于这一链条的中后端,主要获取加工收益。
  2.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
  最早由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揭示了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格局。该曲线认为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足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中国就处在微笑曲线的谷底。有专家估计,在所有的增加值中,外国获得了92%,中国企业最多只能得到8%,换来的却是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赵文丁通过数据验证认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还在_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卢荻也认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且大多是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在中国的这些出口产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进口了国外高资本密集度和高技术含量的投入品之后,在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上加工之后再出口的。还有…项调查显示,中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主要是在垂直差别的产品上,而不足在水平差别的产品上,即中国出口的产品档次明显低于OECD国家的产品。
  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中国要实现从劳动力成本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1)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同时,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充分发挥企业的特定优势,在提高产品技术和资本含量的同时,积极扶持清洁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分工,提高服务外包份额。(3)按照动态比较成本优势,尽快扶植高科技企业的出口与对外投资,积极利用国际资源。(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国际要素合作。(5)加强技术和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