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国家技术自立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童书兴 时间:2010-06-25

  联合国大学1994年出版的,由各有关国家的专家撰写的《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一书,研究印度、、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技术自主问题。这是后起国家科技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在该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情况,对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和比较。

  一、后起国家(1atecomer)技术自立的意义

  后起国家技术自立,就是技术发展上的独立自主,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利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筑和提升本身的技术能力,降低和最终摆脱对外技术依赖。本国经济和科技越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自立的程度就越高,对外技术依赖就越低。但是,不能把技术自立理解为技术上闭关自守和技术上的自给自足,因为当今是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任何一个国家,脱离世界是不能得到发展的。

  技术自立这一概念的外延很广,可以说凡是发展本国和科技的政策、措施、活动等,都包括在技术自立概念范围之内。如果说发达国家达到了技术自立,发展中国家则没有达到。但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为数很多,不同国家技术自立程度也很不相同。这要看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现有的技术结构、科技人员状况、基础设施、政府推行的政策及取得的效果。如果对引进技术有很强吸收消化能力,能够较快地把引进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也能够促进技术自立程度的提高。推行进口替代,构筑本国的工业和科技能力,也可提升本国技术自立的程度。所以关税政策和进口政策,也是影响本国技术自立的重要因素。

  对于技术后来者来说,提高本身技术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赖,走向技术自立,极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在当代,先进技术是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生产手段,与创新有关之知识产权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后来者拥有和掌握先进技术,特别是拥有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是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投入,靠技术开发和创新,靠专利申请注册等等。先进技术多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性的技术是由产权所有人所有和支配的,单靠外部来源,即便是付出高的代价也未必能够得到。

  第二,国际技术市场的不完全性,先进技术由少数国家的少数公司垄断和控制。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技术决策,而不关心当地技术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后起国家技术自立的必要性。跨国公司千方百计控制技术,把技术转让作为谋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发达国家力图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的依赖性永久化。技术后来者不依靠自己打破技术封锁和控制行么?

  第三,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很多尖端技术是其军事研发的组成部分,政府实行出口管制和限制,所以这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核心技术的供应。

  第四,后起国家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初期阶段,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解决技术来源是可行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引进的技术是一般性的技术,在技术供求上互补性大,技术提供国愿意转让。但是到了后起国家发展到较高阶段,需要较高档次的技术时,技术供求之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领先国家就不愿意向后来者提供先进技术,以防止为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后起国家必须依靠内部解决技术来源,走向技术自立。日本发展就发生过这种情况。激烈竞争促使日本自己独创新技术。

  第五,先进技术,包括很大部分暗含知识和能力,这种暗含技术用钱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的实践、学习和经验积累取得。人们常说的化是买不来的,是要靠自己干出来的,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也是后来者走向技术自立有说服力的理由。

  实践证明,后起国家必须走技术自主发展道路,越往后发展,越需要坚持技术的自主发展。日本和韩国走技术自主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了成功。菲律宾在技术上陷入严重的对外依赖。正反两方面都表明,技术自立是技术后来国家内生发展的核心,是其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由之路。

  日本是工业化成功国家的典型。它在工业化开始时,对外国技术依赖很大,但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成了世界科技最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工业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纯粹模仿阶段(整个19世纪);使引进技术适应当地条件的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结束);追赶先进技术阶段(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从模仿到创新阶段(从70年代初到现在)。每走过一个阶段,都向技术自立的目标靠近一步。

  韩国在二战前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获得独立才开始发展工业,走的也是通过引进技术,走技术自立的发展道路,也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为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能够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实际上也是走的这条道路,取得成就也很可观,但是沿袭前苏联体制,科技和经济脱节,研发系统同经济缺乏横向联系,研发机构过分集中,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泰国的工业化虽然也有进展,但工业发展严重依赖进口部件,技术自立薄弱。造成泰国技术自立薄弱的因素:(1)科技进步系自上而下推动;(2)缺乏对进口外国技术选择和过滤机制;(3)对研发成果评估所作努力不够;(4)科技同经济其他部门联系不够。菲律宾是依赖型经济,受殖民主义影响大,使它难以实行技术自立,陷入技术上对外依赖恶性循环。在菲律宾重要工业技术部门的内生能力极其薄弱,不能制造本国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只好依赖进口外国的技术和工艺支持国家的经济生活。为了支付进口,多半是依靠出口低价值的矿产品和农产品。

  二、技术后起国家实现技术自立的途径

  后起国家实现技术自立的过程、实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特别指出下面几点:

  1.有明确的化目标。亚洲成功国家的决策人对工业化有强烈的认知,有实现工业化的明确目标,并大力推行旨在消除本国同西方工业世界之间技术差距的政策措施。日本、、印度和韩国,就属于这类国家。而菲律宾缺乏这种认知,所以缺乏进行工业化的有效努力。

  2.实行对外开放,但控制对外开放进程。日本从明治维新起,以极大热忱引进西方的技术,但引进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和控制下进行。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颁布实施外汇和外贸法,禁止外国技术持股人进入,禁止通过外国直接投资获得技术。引进高质量和费用低的技术。当日本缺乏关键领域的制造能力时,就购买外国许可。二战后日本从美国购买大批专利许可,由本国厂商按美国提供的许可生产产品,向美国厂商支付提成费,直到专利权期满为止。采取这种方式引进技术,有利于日本学习和掌握技术,使技术本土化。

  韩国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技术,如进口资本货物,签订技术许可及其他技术转让协议,从日本招聘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韩国还进行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即拆开并复制进口产品,从中学习和掌握技术。但是韩国把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放在第二位,只有在能够得到先进技术或促进出口条件下,才允许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韩国在利用外资时,把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禁止外资掌握多数股权。

  这一切都表明,日本和韩国实行对外开放时,是掌握着的主动权的,使开放和引进技术为己所用,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

  3.实行技术本土化,构筑本地的技术能力。实行技术本土化是日本构筑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这可以使日本掌握先进技术,构筑设计和制造产品和设备的能力,同世界技术发展同步。其办法首先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引进的技术适应本地的条件,实行替代,建立本国的工业基地。其次是大力促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使技术得到有效的和最好的商业利用,使许多生产者从中受益。日本有技术培育和联合制度,扶植能够稳定吸收设计和制造知识的企业。第三,当本国和科技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加大对研发的投资,使研发成为创新的基础。

  推行技术本土化,构筑本土的技术能力,还涉及到市场。日本从明治时期到现在,私人和公共的采购决策,受三条不成文的原则指导:(1)国内供应;(2)如果国内不能供应,应确保按许可技术在国内制造;(3)从国外进口设备应当比购买的专项设备有更广泛的用途。日本在1960年建立机工业时,一面实行进口限制,保护国内市场,一面对计算机制造商提供技术援助和补贴,建立计算机租赁公司,以及采取其他措施来培育国内的计算机生产。

  韩国是液晶显示器产业专用技术设备后来者。在着手制造这类设备时,美、日厂商早已是这类设备成熟的制造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制造商仍然上马生产这类设备。韩国厂商采取措施,使自己生产的设备在技术上、性能kid,及价格上,能够同日、美设备竞争。他们一方面,联合各韩国厂商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在设备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密切同用户协调,搞出的样品,先由用户试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结果,韩国液晶显示器设备制造商取得成功,韩国液晶显示器面板尺寸做的特别大,已经达到日本的水平。

  4.使科技和工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日本第一个国家研究院是由通产省前身农商部建立的,是为了加强日本科技发展,同外国工业品进行竞争。后来,日本各行各业都建立了研究机构。日本国家食品研究所促进了食品加212212业技术的发展。地方上的农业试验研究所和食品研究所,在技术开发上也起了很大作用。韩国1966年设立科技研究院,对重化工业和出口工业发展提供技术帮助,帮助这些工业部门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韩国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家回归。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又设立了很多专业工业研究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科研机构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早期的日本存在着工业家和科学家的共同体。日本强调应用研究,日本大量应用研究是在企业内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有用的发明有了直接出路,二是使工业的需求直接传递给研发集团。在韩国,科技部门直接为工业部门培训技术员和工程师,支持工业的发展。韩国科技部门,经常同工业部门互动。韩国战略的成功,使它在某些前沿领域,如芯片制造,在90年代初已经接近日本的水平。在印度和中国科技机构同工业联系薄弱,两国正加强二者的联系。

  5.日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并存的结构,有利于实现技术自立。这种工业结构能使日本迅速扩散技术。日本在世界汽车、TV、照相机及其他产品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工业严重依赖零部件制造者及分包商,日本中小企业技术水平高,能生产优质的零部件给大企业,大企业使用技术,迅速扩散到中小企业,不仅是技术know-how,还有管理和金融。为了保持最终产品的高质量和高生产率,日本中小企业和分包商一样使用同样的质量控制系统和高度有组织的供货系统。影响技术自立,还有社会和文化因素。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6.发展,培养人才。实行技术自立,高素质人才是基础。日本成功实现工业化,归功于教育的高水平。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就大力发展初级教育,这使日本发展工业得到高质量的劳动力。日本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也得益于发达的教育制度,因为日本有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地吸收外国的技术。韩国也非常重视教育,韩国是世界上国民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

  三、关于我国技术自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在出口规模上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制造业也有了很大进步,制造出像宇宙飞船这样的尖端产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本土企业薄弱,严重依赖外国技术,技术自立程度低。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仅为5%。我国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我国庞大的加工贸易多半是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的测试和装配环节。我国以低工资和不熟练的劳动力,从事简单测试和装配,参加国际分工,而核心技术则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可以说,我国在经济规模上是一个大国,但是在技术上是一个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外资的国家。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竞争力很不相称,外企技术竞争力特强,我国本土企业技术竞争力特弱。我国企业被高额的专利费、没完没了的专利投诉、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所困扰。日本《选择》月刊,2006年1月号发表的《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文章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代表国家的民族企业应该登场,而在中国却看不到这种情况。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与当年依靠独创的技术和独创的商品打天下的蓬勃发展时期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从实力到经营者的志向显然都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只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关系着打造企业形象的独创技术。”怎么办?必须走技术自主创新之路,把我国本土企业技术竞争力提上去。除此,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我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经过15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意义重大。我国最近颁布的两税合一,调整出口退税法规,有利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本土企业同外资企业能够进行平等的竞争,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