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经济学
内容提要 学向何处去是本文的中心议题。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学是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实践并为之服务的知识体系,既要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要开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所以,上的这两项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能定位于生产关系,又不能定位于生产力,应当定位于市场的活动主体:研究对象是家庭、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过程及其条件;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又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中国经济学要想不辱使命,必须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出发,因为这既是经济的优良传统,又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关键词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中国经济学 家庭和企业
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朱镕基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弱势群体问题开始进入中国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即亚当·斯密所说的“在生产和交换过程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指失业人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西部生活未达到小康的广大农户。这是从比较中概括出的一个范畴。失业人员是与在职人员相比较、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与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相比较、中西部农村生活未达到小康的广大农户是与城市居民和东部沿海农户相比较。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相比较,也有区别。第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所指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为了创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 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经济学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小康,是一个被儒家思想典型化了的社会形态,富足、礼仪、公正成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这个经济发展目标。小康水平就是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800美元,这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人民摸得着、看得见、能得到更多实惠的经济指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正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00美元以上,从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针对单纯经济目标而言的。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由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演变为后来的“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运行就不是一般的所说的非均衡发展,而是向着两极分化的畸形方向发展。所以,从另一方面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应当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的转化,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大年三十看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所说,“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使群众尽早脱贫致富。” 三、经济学的优良传统与理论误区 (一)经济学的优良传统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斯密革命”、“马克思革命”、“凯恩斯革命”三次具有化时代意义的深刻革命。斯密革命矛头所向是处于特权地位的封建贵族,基本立场是为新兴的且处于弱势地位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鼓与呼;马克思革命矛头所向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基本立场是为日渐觉醒且处于弱势地位的无产阶级鼓与呼;凯恩斯革命矛头所向是在学术地位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市场神话”,基本立场是为失业人员鼓与呼,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把“就业”放在第一位。 三次革命的理论成果斯密学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凯恩斯学说,后来又一一走向他们的反面,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不仅使生产力受到伤害,也使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这些教训是很值得认真记取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科学内核是顺其。但是,市场和人一样,顺其自然不等于拒绝外部的帮助。特别在强调经济运行机制时,亚当•斯密的观点是因批判重商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而立,推崇市场均衡的自发调节,片面性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后来害怕市场失衡与资本主义制度有必然联系,就把萨伊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观点绝对化,从而对“市场缺陷”采取不承认主义的鸵鸟政策,就不可原谅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经济学就走入了死胡同。凯恩斯学说是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的概括。他的“灵活偏好”假设,政府直接干预刺激“有效需求不足”的政策主张等,正如熊彼特所分析的,凯恩斯学说有价值的东西是他的“政策建议”,而理论基础则缺少科学性。发展到后来,凯恩斯学说完全堕落为政府官员与民争利的御用工具,其社会效果也就成了“经济滞胀”的代名词。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面,被政府弄得面目全非,马克思经济学说成为一些人手中打人的棍子。 从这简短的回顾和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关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经济学的优良传统。经济学要永葆青春与活力,经济学必须始终站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提问题、想办法、出主意,否则,经济学就会堕落,就会步入理论误区。 (二)经济学的理论误区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研究财富的占有和分配,又要研究生产力,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时代不同,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应该不一样,但是,这不构成割裂它们之间关系的理由。所以,分析、解剖经济学的理论误区,除了需要知道经济学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从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入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都随历史演变而改变 从一般意义上说,生产力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换能力,而生产关系就是人类与自然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联系。但是,自然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生产力的内涵和生产关系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 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落后,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隔绝,生产力的内涵就是人类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能力。与这个生产力内涵相对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君权神授”的依附关系,其实现形式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皇权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是一个不参与社会劳动的特权阶级,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他们不用劳力,不用劳心,更用不着任何计划与打算,就自然可以取得收入。” 蒸汽机的发明,宣布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同自然的关系,《共产党宣言》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至今读起来还那么富有感染力:“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这时候的生产力内涵就被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内是资产阶级征服农民和改造农民,对外是帝国主义征服和改造殖民地半殖民地,其实现形式就是以雇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 中国有句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自然力的无情惩罚和报复面前,人类终于明白,自然既不能征服,也不能改造,只能同自然友好相处,只能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换。当然,这时候的生产工具不但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工具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科学技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人类再也不会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了,而是充满了能动性、主动性和预见性,所以,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内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当定义为人类创造性地适应自然的能力。与人类创造性地适应自然相对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说,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观念,不但受到自然力的报复和反抗,同时,在国内受到无产阶级的报复和反抗,在国际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报复和反抗,那些自以为是“上帝”,可以主宰一切的人们,也开始明白,对内敲骨吸髓地剥削,对外穷凶极恶地掠夺,并不见得就是好办法,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给别人一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自己活得或许还要好些。流行的说法叫“双赢”。这些就是西方出现福利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人民资本主义、股权平均化的社会背景。它说明,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社会生产关系必然向着马克思揭示的“实现人类对自身完全占有”的方向发展。 2、经济学理论误区的基本表现 新古典打着古典继承人的旗号,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继承人的旗号,然而,它们恰恰在不同的历史转折关头,按照各自的方式把经济学理论导入了误区。 第一,从思维方式看,新古典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历史决定论与不确定性对立起来。经济学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要寻找因果关系,要遵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思路,把次要的相关因素排除在外,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些就是历史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如果经济学开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所以,要尽可能地发现相关关系,要按照“猫论”的方法,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实现系统确定的目标。这就是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新古典用不确定性否定历史决定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用历史决定论否定不确定性。 第二,从基础理论看,新古典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立起来。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而效用价值论是经济学开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所以,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采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恐怕都不可取。新古典用效用价值论否定劳动价值论,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用劳动价值论否定效用价值论。 第三,从分析手段看,新古典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伦理价值法则与技术分析对立起来。新古典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者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就开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这个课题而论,可以说经济学不涉及道德,但是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必然讨论财富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怎么不涉及伦理价值法则呢?比方说,生产力水平完全一样的联合生产组织,其财产占有方式,有人选择国家所有制,有人选择资本家私有制,有人选择共产性质的合作社,这种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不用伦理价值法则解释,用什么能给予科学的说明?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看到伦理价值法则,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除了无休止地变革生产关系,似乎就没有别的办法。 3、经济学步入理论误区的基本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高于一切,使经济学理论的路越走越窄。新古典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于“两大阵容”对立的时代,都把意识形态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所谓意识形态只不过是掌权人物强化了的某种观念。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可是,把意识形态极端化,把意识形态作为判断社会是非的唯一标准,意识形态就成为偏见了。 第二,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理解和掌握不同的分析工具所具备的不同功能。新古典侧重研究生产力及其变化发展,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不构成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的理由,同样也就不能构成把不同的分析工具对立起来的理由。这个道理不但新古典不理解,就是目前被大陆新闻媒体炒得炙手可热的张五常教授,也不懂。他诋毁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说:“困难还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个术语的创造者,有理无理总是说不清,是自欺还是欺人,又或是自欺欺人,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马克思口袋里只留下一颗石子,其余的都不要。” 马克思侧重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也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曾经把他的认识工具比做“解剖刀或望远镜”,所以马克思必须是个“术语的创造者”,他的“口袋里只留下一颗石子”。张五常教授大约没有学习过化学。化学家门捷列夫如果不是“术语的创造者”,他的口袋不“只留下一颗石子”,元素周期表能排列出来吗?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应侧重研究生产力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认识工具就是“瓦刀或搅拌器”了,经济学“不用创造严格的术语”,现象描述也可以,所以“口袋里不但有许多石子”,还有沙,还要水泥、水等等,而且还要合理配置,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可是,他们仍然手握“解剖刀或望远镜”,在新的任务面前则一筹莫展。 说白了,新古典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既不懂“解剖刀或望远镜”的功能,也不懂“瓦刀或搅拌器”的功能。 第三,丢掉经济学的优良传统,为少数人谋利。新古典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表面分歧大,本质却一样。从商品价值公式(c+v+m=w)构成看:第一,两种理论只承认(c)对于(m)的独享权;第二,他们都维持(v)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地位;第三,资源配置,他们都主张(c)说了算,而(v)只是被配置的生产要素。分歧的焦点是由少数资本家当老板,还是由少数政府官员当老板,如此而已。经济学为什么必须维护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即“在生产和交换过程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的利益呢?这个道理亚当•斯密说得很明白,对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有利的,“总是正当而公平”,但对强势群体有利的,“往往却是不正当不公平”。经过两百多年的检验,证明亚当•斯密的论断属于规律性的认识。新古典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失去自我,使经济学逐渐沦为强势群体手中的御用工具,丢掉经济学的优良传统是基本原因。经济学人必须明白,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需要强权的庇护;需要强权庇护的东西,就一定不是科学。 四、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为了不增加不必要的歧义,首先说明本文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解。中国经济学是特色范畴不是地域概念,西方经济学也是特色范畴不是地域概念。经济理论界总是有人说,西方经济学提法不科学,因为马克思经济学也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所以他们断言中国经济学的提法也不科学。 西方经济学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只不过它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古典综合和新古典综合改革四个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经济学也就是无产阶级经济学,因为马克思给自己学说规定的任务就是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中国经济学的提法没有什么不科学的地方,中国经济学是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实践并为之服务的知识体系。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是于光远和董辅礽两位教授主编、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集。经济学不同于任何一门学科,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同活生生的人联系着,就同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联系着,所以,经济学的学派之争,比任何学科都要尖锐、激烈,常常是闹到水火不相融的地步。笔者近年参加了好多次全国性的经济学理论研讨会,不只一次地听见有的同行狠狠地说:中国贫穷,完全是因为那个臭名昭著的剩余价值理论。香港的张五常教授,无论是写书,还是四处游说,不把马克思讽刺、挖苦、奚落一番,是绝不罢手的。反过来看,何新先生又发表文章,言之凿凿地揭发:张五常教授是美国官方派遣来的“第五纵队”,目的就是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此等等。 目前中国主要有三个大的流派能够影响中国经济学的走向。三个大的流派都有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渊源。本文分类,从表面特征入手,不一定科学和准确,只希望在学界同仁研讨中国经济学走向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务实派或现实派 务实派或现实派继承了经济学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经济学的希望所在。 第一个特色,他们有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却不排斥西方经济学。比方,于光远教授就明确表示,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偏爱”,对西方经济学“自己下决心不去对它抱有什么偏见”。就有些中、青年学者来说,无论他们成功与否,试图把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融合起来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个特色,他们是实践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他们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理论基石,他们认为,所有制是手段,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体制改革目标,他们认为,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基本规则,他们要求,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第三个特色,
学风朴实,文字通俗易懂。他们的著作和文章,既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数学化倾向,也没有刻意求浅、哗众取宠的市侩庸俗化倾向。对待这一学派不敢苟同的地方也有三点:其一,所有制不仅仅是手段。就人类与的关系而言,所有制是手段;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因为所有制问题涉及对收益的占有、分享、支配和处置,所有制又是目的。其二,市场的作用。资源的社会配置,市场不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什么基础性作用;应该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之上,国家进行控制和引导。其三,市场基本规则。我们争取的绝不仅仅是“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而应当是:只要是市场而不是官场,民间资本都有权利和资格进入,进入市场应当受到限制和约束的是官府而不是民间。 (二)学院派或演绎派 学院派或演绎派得到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真传,学术渊源应当追溯到苏联范式。 第一个特色,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对待西方经济学,为了防止被“西化”,不用说效用价值论不能接受,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也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方法加以否定。对待马克思经济理论,因为官方说要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于是就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拓展”。 第二个特色,从定义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三个特征仍然是学院派或演绎派的命根子。现在不好意思再提计划经济体制了,就变了一种说法,政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他们总是力图纳入某种预想的轨道。 第三个特色,不承认极“左”路线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极“左”路线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无论是官方的正式文件,还是《邓小平》,都有十分明确的结论。可是,学院派或演绎派他们试图用改革开放前gdp年均6.8%的数字,为极“左”路线打抱不平。 (三)浅薄派或追星派 浅薄派或追星派是指中国特色的新古典学派。中国特色的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当属香港的张五常教授。浅薄是指他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无知与狂妄,追星是指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与热情。 第一个特色,不研究思维,看问题时往往处于非此即彼的状态。如果不搞学问,当然可以不研究思维规律,若做学问就非研究思维规律不可。这是爱因斯坦在道路上遇到的首要问题。爱因斯坦数学不怎么高明,但是爱因斯坦在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相对论”和讨论测不准原理设计的“光子箱”,都是大脑“构想”出来的。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辉煌成就,熊彼特认为,这是马克思的敌人和朋友“心智上感到迷人的源泉”。张五常教授数学不入门,哲学一窍不通,在学术舞台上信口雌黄,仅靠一个“老玩童”的名号恐怕是遮掩不了的。 比如,马克思为什么是最蠢的?张五常教授说:“天下间怎会有那样高深的学问?所以我认为马克思是最蠢的。”不懂哲学就不懂劳动价值论,因为他不懂抽象思维。劳动价值论难懂,不仅马克思的《资本论》开篇就作了说明,亚当•斯密说得更是言词恳切:“我因要求十分明了,往往不惮烦琐。但对一个极其抽象的问题,即使殚精竭虑,期其明了,恐仍难免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怎么样?亚当•斯密用的是“殚精竭虑”四个字,而张五常教授却告诉我们:他三十年不读书,居然夸海口说他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又比如,简单与复杂的关系。真理很简单,理论就很复杂。这是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的生活常识。1+1=2,这是幼儿都懂得的真理。可是,证明1+1=2,也就是证明两个素数之和等于一个偶数,全世界是陈竟润首先证明出来的。劳动者凭借双手能养活自己并且能富裕起来,这是除了白痴都承认的真理,可是马克思却耗费了毕生精力才证明出来。 张五常教授懂得1+1=2,十分难能可贵,但他因为看不懂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高深的学问”,而宣布陈竟润是最蠢的,就很滑稽了!马克思还是最蠢的吗? 第二个特色,混淆自然法则与价值判断的界限,到处贩卖私有制万能论。自然法则与价值判断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婴儿需要吃奶,这是自然法则,有奶便是娘是价值判断;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自然法则,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这是价值判断;人有性冲动是自然法则,社会应宽容人的性放纵,这是价值判断;如此等等。张五常教授到处贩卖私有制万能论,使用的手法就是混淆自然法则与价值判断的界限。 张五常教授及其追随者把人的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生存本能,断言为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居然说它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熊彼特说了句俏皮话:这又是一桩冤假奇案。什么是“经济人”假设,通俗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物质利益,而且会理性地做出各种选择,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至于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亚当•斯密是这样痛斥的:“完全为自己不为他人,这似乎是一切时代为主子者所遵守的可鄙格言。”这还有疑问吗? 笔者无意反对别人选择私有制,尤其不反对私有制在实践中的存在、发展和壮大,本文只是觉得,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不应该制造新的神话、新的迷信,既愚弄自己,又愚弄他人。 第三个特色,讨厌,不讲国家利益,不讲民族利益。张五常教授说,他特别“讨厌政治”,所以他从不讲国家利益,不讲民族利益。张五常教授“给中国十个经济建议”,有一条十分耐人寻味。他说,“把所有国营银行都卖出去作为商业银行”,卖给谁呢?“要选在国际上有地位的银行买家”。是经济的核心。货币类似人体血液,银行类似人体心脏。张五常教授建议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建议外国人控制中国人的心脏,这是“讨厌政治”必然导出的结论。这个建议太美妙了!?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它是一个不可能有统一答案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恐怕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唯一去向。 五、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怎么规定的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于经济学特定时代的特定使命。 (一)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使命和研究对象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使命是一样的,都是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通俗讲就是:国民财富是谁生产的?为什么这么说?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联系。前者的基础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目的是把人类从对“君权神授”的束缚下即对自然力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后者的基础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目的是把人类从对“商品拜物教”的束缚下即对资本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解读这个问题,道理是对的,错就错在把问题绝对化,似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转移。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使命和研究对象 新古典经济学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代,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巩固已经取得的统治地位,所以,它的使命是进行《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通俗讲就是:国民财富怎么增长?有什么好办法?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就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过程本身。 客观地说,瓦尔拉斯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转移是下了一番研究功夫的,可惜,他把问题搞复杂了。他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从科学、技术与伦的角度去考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一个完整的问题支解了。经济学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技术知识,需要伦理学知识,但不能从科学、技术和伦理三个角度去给经济学下定义,所以,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笔者以为这样规定比较符合实际。 (三)新古典综合改革的使命和研究对象 新古典综合改革(新凯恩斯主义)的使命和研究对象,我们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分析对象。就历史使命来讲,新古典综合改革与新古典的使命没有什么不同,但遇到了三个大的新的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它是新古典没有涉及到的所谓宏观经济问题;二是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渗透,也就是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事件怎么选择的问题;三是经济学的数学化歧路,这就是经济学要不要恢复通俗易懂的斯密传统问题。因此,斯蒂格利茨把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 这样规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为研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把“政府和其他组织”作为市场活动主体来看待,这是凯恩斯的传统,科学不科学是一回事,把问题提出来了就有价值。 第二,有利于把各种经济研究成果,比方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综合起来。以市场活动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存在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综合起来的可能性,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是就市场活动主体活动过程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是市场活动主体活动的环境或条件,研究出来的东西。 第三,把研究对象这种抽象而又难懂的纯学术问题,变得生动、具体、直观,十分地通俗化。研究对象的通俗化是内容通俗化的集中体现。从事情本身看,凡是读过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人均认为,他恢复了通俗易懂的斯密传统。 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这样规定经济学的对象,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提出来进行商榷: 第一,个人是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激励机制会涉及个人行为的研究,但个人本身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个人不是经济实体,个人行为随机性极强,缺乏稳定性,遵循的不是经济规律,是行为科学的对象,是管理科学的对象,是交叉科学的对象。 第二,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是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把“政府和其他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有两点极为不合理:其一,政府根本就不是经济组织,怎么可能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除了政府,还有其他组织,定位太过泛滥。试问,经济学还有没有边界? 第三,家庭是不是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没有家庭。家庭是市场活动主体,与相比较,家庭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元,而且还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怎么能把家庭排除在外?家庭理所当然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中国经济学的使命和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学的使命,从经济改革这个角度看,生产关系还没有理顺。解剖旧体制,理顺生产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我们最锐利、最有用的思想武器,我们仍然需要开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需要问清楚:国民财富是谁生产的?为什么这样说?从经济建设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可能把发展生产力停下来搞改革,也不应该搞什么“休克疗法”,幻想使改革目标一步到位,我们只能一边搞改革,一边搞建设,让改革为建设开辟前进的道路,让建设为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了搞好经济建设,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新古典综合改革派开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这两个角度定位,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研究家庭、企业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过程及其条件。这样给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定位,可以解决经济学理论研究长期面临的三个棘手问题。 1、家庭、企业与其他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他社会行为主体作为家庭、企业生产和交换活动过程的条件,不但能较好地体现整个社会运行过程调节和控制的层次性,而且还不至于扭曲社会各个系统的功能,特别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学的创建过程中,可以避免新兴学科常见的那种边界不清、侵入其他学科领域的弊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一直到现在,中国经济理论界还争论不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是一种科学抽象,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分开。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分开,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恩格斯后来有个十分明确的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不得不强调被他们(指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本文注)否认的主要原则”,所以对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就没有展开研究,如果“关系到实际的应用”,就不能忽略“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就“关系到实际的应用”,必须重视“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我们把家庭和企业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没有必要分开,不过,谁个想分开恐怕也分不开了。因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双重历史任务不允许我们分开。 3、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不仅有个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看,还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不但把这些知识体系绝对地对立起来,而且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些理论概念,也讳莫如深,不能彼此借鉴。以家庭、企业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过程及其条件为研究对象,那么,家庭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经济学的第一要务,别的东西属于为我所用的范畴,必须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再也没有理由把各种知识体系对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始终处在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内。 六、经济学有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 看过金庸武打小说的人都晓得,武功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没有招数。一样的道理,经济学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关键问题看你的研究任务是什么。不用说归纳法和演绎法不能分伯仲,就是实证哲学与唯物辩证法也各有利弊。实证哲学和唯物辩证法都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这两门知识体系经久不衰、各有庞大的支持者和信奉者队伍的根源,不同的地方在于,实证哲学认为个别等于一般,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个别包含一般,其优、缺点也就从这里分野。 实证哲学认为个别等于一般,优点是观点浅显易懂,明白直观,群众易于掌握,缺点是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个别包含一般,优点是逻辑严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其缺点是十分抽象难懂,常常被人把它和骗人的诡辩术混淆在一起。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需要新的理论思维平台。新的理论思维平台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综合。知识综合体现于经济科学,要求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综合;要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综合;要求诺贝尔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综合。中国经济学的使命之一,是考察知识综合的性质和历史条件,以及知识综合的现实可能性。主要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美]约瑟夫.经济分析史.第一、第二、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夏基松,沈斐凤编著.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于光远,董辅礽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张问敏等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第三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郑洪亮等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第五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程恩富,黄允成主编.11位知名经济学家批判张五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刘润葵.创建中国经济学难点透视[j].经济学家,1999,(3)刘润葵.经济科学三次革命与三大教条背景透视[a].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润葵.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5) the weak colony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with the economics liu run—kuiabstract: the destination of the china economics is the main topic for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it says, china economics is the image of china econom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i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erved for them. it will discus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and cause of the country fortune, but also the increase and means of the country fortune. so, these two productions in history should be critical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china econom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is mission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study object of china economy can’t be located on the production relation, nor the productivity, but the main activity of the market. the study object is the family and corporation’s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procedure and condition. not only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bject, but also the diversity of the methods. china economy must stand for the weak colony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mission. it’s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conomic science, but also the key point for china to build a middle class society. key words: weak colony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china economy family and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