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丽娜 时间:2013-02-15
  二、山东省信息化发展对策 
  通过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信息化进程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要使我省成为经济强省,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 
  通过对6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省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和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在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也还比较滞后,缺乏标准和规范。 
   
  l、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针对我省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硬”轻“软”问题,政府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协调,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等给予重点支持。 
  2、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政策法规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的配套政策体系,引导信息化建设在有序竞争中发展。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平透明的规则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平等接入及信息流动的通畅与安全。 

  (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应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核tb地位。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较快,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加,2003年我省互联网用户为626.6万人,由2002年的全国第五跃居全国第二。相比之下,能在网上运行的信息资源却十分贫乏,无法为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直接影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社会信息资源建设。 
  l、建设战略性信息资源 
  政府要掌握我省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加快建立一批省级大型数据库,形成支持政府决策和社会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并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立各类公共信息数据库,把静态的独立化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公开使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建设“网上山东” 
  要把建设“网上山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要进一步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使其在“网上山东”建设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要制定信息分类标准,xl,-公共开放信息、政府部门信息加以整理和区别对待;制定网络和信息互通互连的标准,以便保证相互之间能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还要制定建设和维护信息共享、纠纷处理等政策和规范,以此推进电子政务的开展。其次,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协调指导作用,积极引导消费观念,营造和培育电子商务市场。要推动我省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增加国际贸易机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让我省电子商务呈跳跃式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3、建设农业信息资源 
  要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建立起省级大型农业信息资源库、农业气候条件数据库、动植物保护信息库、土壤肥料信息库、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以及农业文献数据库等,真正使农民能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脱贫致富。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平台,它使经济发展的结构框架由物质空间向知识空间转变,形成工业促进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加速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我省经济的大增长。然而,我省信息产业的各项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使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l、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周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和新型材料以及软件产业,以这些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形成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要把软件产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投入,制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 
  2、以信息服务业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要提高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从发展信息服务业人手,带动我省微电子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四)努力提高公民信息素质 
  信息主体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它既决定信息生产水平,又影响信息传播水平,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潜力。按照国际标准,信息社会中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不低于15%,现在发达国家已超过了这个水平,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也已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而我国及我省还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这也是影响信息化进程较大的因素之一。当然,随着我省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扩招后大学生的陆续毕业,这一问题会有所好转。但是,我省普遍存在的公民信息素质偏低的现象,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国情和省情,逐步加以解决。 
  1、增强社会及个人信息意识 
  公民的信息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需要系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需要信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息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使公众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增强信息不灵的危机感,并学会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农民是农业信息最大、最基本的用户群,但是,在农业信息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农民却一直游离于网络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之外,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对于农民信息能力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封闭的和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获取无所谓的态度,激发出农民潜在的信息需求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应利用文化下乡活动和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培训,帮助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致富,进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早实现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3、用教育带动社会信息化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教育,应通过提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扩大人们受教育的范围,朱提高我省的科技实力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推广信息素质教育,推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普及。此外,要加强对各类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素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