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经济调整的基本原则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探索建立包括农业、工业、金融和文化等不同领域、垄断和竞争等不同类型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不同层次在内的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和统筹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民主监督和管理国有资产的机制,特别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机制。
5 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尽量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当以科技为先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把提高生产率、发展生产力置于应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6 有序性原则,即有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包括对国有经济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涉及到数万亿元国有资产的重组、上千万劳动力的下岗与再就业以及税收和信贷关系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调整过程中,必然要牵涉到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是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缺乏统筹考虑和周密安排,则不仅会影响调整与改组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既要积极推进,又必须按照渐进、有序、稳定的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