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模型: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阳  时间:2013-02-15
    四、我国信息化的社会福利函数
    考虑到我国的社会现状,也为了突出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流,这里把消费者(即社会大众,用C表示)、企业个体(用E表示)、产业(用D表示)、区域(用A表示)和政府(用G表示)选定社会信息化的组成要素。其中,产业的主体由企业个体所组成,同时也反映产业的整体性能。区域为地域概念,代表着研究对象的区域发展水平,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等。社会系统的特征,决定了这些要素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其中某些要素之间呈现的部分包含关系,是考虑到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
    上述系统要素中,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有区域(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企业个体(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和行业(企业个体按产值的加权和),再加之将实行的新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把信息产业单独列为一项统计单位,所以也容易评价产业信息化的绝对水平。余下政府和消费者(社会大众)两个要素的信息化水平评价,相对要比企业或区域等来得简单。
    鉴于区域信息化水平方案中(“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含有“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人数”和“信息指数”指标,这是两项评价消费者(社会大众)信息化水平的指标,还含有“电子商务交易额”和“企业IT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两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所以应该调整出来,避免要素间评价内容的重叠。产业信息化水平尚没有统一的方案,从新的将要实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构造时,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全面无遗漏的原则,还要做到恰当无重复的标准,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与现有行业要素的关系。一般来说,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应着重于对交叉行业的评价。而现有的企业个体信息化水平方案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20项指标全部针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发布、接受和处理,所以不需要调整。
    此时,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可以转化为: 
    
    其中,分别代表消费者、企业个体、产业、区域和政府的效用水平,它们代表在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些社会信息化的主体对自己福利的主观评价,在此过程中,根据向量的涵义与上述信息化的定义,只有社会信息化的组成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所代表的向量的福利水平都有提高,而没有任何其它向量的福利水平有所减少时,社会信息化的总体福利水平才会增加。例如,假定当消费者的福利,即增加时,或当企业个体、产业、区域和政府的福利没有减少时,才认为社会信息化的福利水平提高了。
    五、讨论
    以上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建立在向量的基础上,若把此函数扩展到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上来,就可以对上述的函数进行改进。帕累托准则(ParetoPrinciple)是由瑞士洛桑学派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指的是当一部分人的境况改善而同时没有人的境况恶化时社会福利增加了。此处的“改善”可以是“更快乐”,也可以是“处于更喜欢的境况”。帕累托准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它建立在序数效应的基础上,而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的函数值则只有一个,它是以基数效应为前提的。在此种情况下,就可以对以上以向量即序数效用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函数进行扩展。例如,一个变化可能会使少数人的境况轻微的恶化,却能使很多人的境况明显的改善。根据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这可以是一个“好”的变化,即社会福利函数的函数值增加。社会信息化的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则可表示如下: 
    
    等式(1)是一个伯格森个人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而等式(2)却变成了帕累托式的社会福利函数。根据函数的定义,对每一个的集合来说,w的值只有一个。这样,如果有一个完全界定的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尽管集合中某些个人的福利,例如,消费者的福利与初始位置相比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而其它的社会信息化因素大大地增加了,此时,仍然能够判定另一状态下的社会福利函数提高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