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十五”期间整个社会信息化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a.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信息化评价体系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这表明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b.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正在改变我国工业国的面貌,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践证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c.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应用和需求而言,信息资源开发仍然严重不足,同时还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d.信息网络建设飞速增长,但存在重复建设。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通信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移动网、固定网的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通信和网络等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产品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国。但同时,网络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且难以实现互联共享,影响了效率的发挥。需要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杜绝各种网络和系统的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d.信息化发展环境急需加快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政府先行来带动信息化发展,是提高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的有效途径。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要从中央政府抓起,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做好规划,统一标准,加强法制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f.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是各要素中水平最低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信息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
中国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数字鸿沟”也在不断扩大。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信息化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国面临着一个如何缩小信息贫富差距的挑战。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是一个信息技术或信息资源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化问题。信息分化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扩大或加剧现有的社会分化,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信息分化问题解决得好,不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建设全面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