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影响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大陆法系的国家对非母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的限制有些不同,例如台湾地区规定一旦被参股企业持有对方超过1/3以上股份的,所持有的股权就会受到限制。而德国和日本则将这一比例设定在25肠。这是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对非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适当放松,有利于发挥交叉持股的积极效应,而且如果完全禁止非母子公司的交叉持股,规制成本过高。而英美法的做法,它们只是限制构成母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部分的表决权行使,对于表决权以外的权利行使以及非母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的表决权没有任何限制。
限制公司交叉持股比例上限的主要意图在于禁止大份额的公司交叉持股情况。采用此种方式来抑制公司交叉持股的弊端,也是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立法习惯,所不同的仅是各国所规定的比例数额不同而已。就目前我国股权结构分布的状况和经济实践的需求来看,这一限制比例设定不能太高,也不宜过低。
5交叉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及建议
(1)交叉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公司持有股票的表决权是该公司的董事行使,如果交叉持股比例过大,就会造成双方各自控制对方的股东大会决议,其结果与各自的董事分别由对方推选一样。一般股东控制不了股东大会,从而巩固了董事的地位,导致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兼管理者)通过交叉持股和互为董事的方式,以稳固其拥有的公司经营控制权。由于公司经营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现有的控制人大股东不必担心控制权遭剥夺,为大股东(兼管理者)进行利益输出、美化财务报表与掏空公司提供了便利。
而在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与互为董事的董事会组成下,引发的代理问题是大股东(兼管理者)通过内幕交易,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而且,公司间交叉持股的过度滥用也违反了《公司法》“一股一权”的立法原则,使得投票权与现金流量收益权彼此发生差异,从而使公司代理成本急剧上升。对此我国可参照德国在交叉持股的做法,由于银行要代表股东在工商企业的权益,而一般股东最重视股票的收益权,因而,德国的公司治理并不缺乏对经营层的利润压力,而银行派出的董事也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日本公司的环型持股所造成的内部人控制,缺乏利润压力,追求所谓长期目标的不利影响,也能避免诸如美国“安然”那样的财务造假。
(2)交叉持股可能产生的资本利润虚增
违背公司资本充实原则。在公司现金增资发行新股时,公司通过交叉持股,使得彼此间账面上虚增资本,但实际上未有资金注人。公司间进行交叉持股时,虽然实质上只有同一笔资金在公司间流通,但每经过一手,形式上各该公司的资本额就会有同额的增加,从而使得公司理论上可以无限地虚增公司资本,不仅有违公司法禁止返还出资的理念,亦破坏了资本充实原则。此即所谓的“资本空洞化”或“虚增资本”的负面效应。在利润计算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是将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按照持股比例记为投资收益,而交叉持股则会是投资收益的计算陷入所谓的“循环陷阱”,会虚增利润,所以在个别报表中,极易误导投资者。故应该在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做出必要的说明,例如在附注中单独披露诸如交叉持股的公司、持股比例、剔除交叉持股影响前后的净利润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3)交叉持股对主营业务盈利的影响
经过一些实证文章的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与公司是否参与交叉持股以及交又持股比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这是因为我国的交叉持股还是以赚取财务利润(投资收益)的财务型交叉持股,属于投机性质。而没有起到防止恶意并购,降低交易成本或者形成企业联盟的作用,随着交叉持股会由财务型向股权投资型转变,将来会对主营业务盈利产生何种影响尚不得知,但应防止过度的财务投资型的交叉持股,以避免金融资产泡沫的膨胀。
上一篇: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初探
下一篇:浅论杠杆收购:融资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