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独立董事的角色定位与制度完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必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借鉴国外企业经验,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则是我国企业健全董事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但流于形式的独立董事制度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健全董事会功能还必须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董事会功能的弱化正在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由于我国的公司制改革仍在进行当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中,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董事会功能弱化问题。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必要借鉴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成功经验加强和完善董事会的功能。
一、独立董事在完善治理结构方面的角色与作用
从国外情况看,独立董事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以下几个面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大股东所占比例过大,经常发生大股东故意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投资机构推荐委派担任股份公司的董事,往往成为大股东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代言人,只代表其出资方的利益,没有体现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外,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增加独立董事就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而独立董事的重要特征就是比具有某种特殊利益的董事更具有公正性。独立董事的增加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将会使较多的独立董事成为中小股东的代言人,从而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董事会乃至经营者决策中不受损害,以使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全面充分的反映。
(二)抵制“内部人控制”
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经理班子成员基本上全部进人董事会,造成了董事会与经理班子合二为一的现象。这种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担任副总经理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企业领导人员减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但这实际上却弱化了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造成了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又“评价”自己的局面。这种“橡皮图章式”的董事会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极其缺乏效率的,不仅不利于公司的合理决策,而且助长了内部人控制现象。现实情况表明,董事会作为所有者一一股东和经营者-一一经理阶层之间的重要枢纽,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有的作用,则对股份公司的长期发展危害甚大。建立独立董事则可使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在源头上得到控制。特别是通过提高独立董事在全体董事中的比例,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功能将会得到有效强化。
(三)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
而且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布瑞克和福克托玛的总裁生命周期理论,由于“认知模式刚性”和“信息源宽度和质量”等因素,总裁的绩效存在一种抛物线现象。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机构“合理筛选”趋势强化,经理班子往往会排斥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很容易形成“近亲繁殖”。此外,企业决策不仅需要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关的知识,还需要市场知识和金融知识,需要宏观经济和政策方面的知识等。企业经营者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专职董事,具有企业产品和生产相关的知识,但可能缺乏其他相关的知识,思维往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独立董事常常是商业、法律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而且常常就是其他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或高级职员(当然也包括学者)。这些专家董事,能带来在本企业内部难以得到的信息、思维和创意,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知识更加完整,有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业务能力要求,优化独立董事集体的知识结构
尽管我国企业已开始尝试聘请独立董事,但从目前情况看,其主要目的是改变董事会的形象,更多体现为一种装饰和摆设,增加董事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的作用则被放在次要位置。但独立董事毕竟不是顾问,他们在董事会拥有与其他董事同样的一票,这一票在关键时刻对企业决策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独立董事仅有独立性是不够的,还应当具备至少足以与非独立董事相匹配,甚至更强的业务能力,包括担任独立董事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作经验。这要求股份公司在选择独立董事的过程中,必须对独立董事的相关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以避免因能力不足而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从知识结构上看,独立董事集体的专业知识应当搭配合理,不宜高度重叠。鉴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业务素质关系到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立法者有必要干预独立董事的业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业务知识构成规定一个硬性比例。
上一篇:试论市场经济中的“斯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