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与老工业基地政府环境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既然要培育和发展企业群,尤其是小企业群,那么就离不开数量众多、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的参与,但企业家实际上是无法造就和培养的,政府只能培育和完善造就企业家的环境,而其中的首要一条是形成清晰的产权制度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尊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才有可能迅速扩大加深,创业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会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地奋斗。
辽宁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必将大大促进企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率提高,因此政府环境创新应致力于建设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环境。对于要素市场,政府应重点加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的完善。鼓励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多方拓展集群企业的筹资渠道,渐次形成企业融资的网络体系;加强产权市场的建设和规范,为跨地区、跨国际的资本流动、资产重组、合资合作提供交易平台;推动人才、技术交流场所的建设,逐步改革地方用人制度和技术成果分享体制。对于中间产品市场,政府应通过制度安排达到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力的目的,减低市场交易费用,扶持和引导地方性专业市场的兴起。对于区域市场竞争秩序,政府应通过市场法规和执法监督,有效减少市场中不正当行为,鼓励公平竞争,使集群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准确的市场信号,从而加速产业创新和生产协作,最终在企业集群区域形成一种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推进企业整合和创新并促进产业发展上的精制需求
发展产业集群,辽宁的地方政府必须调整传统产业政策的运作模式,即从支持“企业-产业”,变为支持“产业-企业”。政府在公共政策之外,单独支持一个企业是有违社会公平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支持对企业意义不大,而且后患无穷。产业不兴旺,企业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而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集聚,对企业却具有长期的战略性的意义,企业得到的将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促进集群企业在产业整合中不断创新,向高层次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市场化的、动态的过程,政府要通过市场精致需求的引导,企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可以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集群企业产品性能标准和产业竞争规范提出要求,促使企业竞争形势、产业进入门槛等发生变化,以激励技术领先企业的创新并提高整体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的形式,引进竞争原则和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趋势,采取带动对先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鼓励当地集群企业发展相关生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抵税、加速折旧、租赁等方式,鼓励企业优先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大提高创新和竞争力。
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政府应该转变长期漠视中小企业的思想和做法,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应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民营企业以购买、租赁、参股、控股、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进行体制创新,铲除门槛,放权让利,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政府产业政策允许的发展领域,私营企业都可以参与,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围绕大企业、集团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条,着眼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服务的民营企业。
(五)搭建产业链平台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
在产业集群发展初级阶段,集群企业规模较小且独立研发能力很弱,创新能力不足。辽宁地方政府要充分借助国家鼓励研发的产业科技政策,积极引导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尤其要优先扶持对重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直接关联的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便最大可能获得由技术扩散引起的产业联动效益。政府推动科技研发的最终指向是形成具有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制度来保证创新网络的有序运行,促进集群企业、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的互动,实现技术、人才在区域网络中的合理流动。
区域配套能力差,没有一个健全的物流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集群的形成。辽宁要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但由于配套生产能力差,许多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要到外地寻找,既影响了生产,也降低了对当地经济的带动能力。政府应积极搭建产业链接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将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相互脱节的买卖关系,整合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区域配套能力;运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规划设计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网络设计、信息处理、存货管理上进行系统整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实现企业自身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依托产品深加工中心,重新规划相关产业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分片集中供货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大连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沈阳打造东北物流港的进程中,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不同层次与规模的物流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畅通的物流体系。
(六)加强政府行为规制并有效发挥政府替代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两种机制即市场和政府,但市场机制严重缺失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机制就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辽宁所谓的政府“强势”主要表现为行政干预,替代“市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严重,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弱化”行政手段而“强化”经济手段,解决行为规制和角色定位。
政府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产业集聚过程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同样需要政府的积极规划和引导。对于辽宁来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床装备制造、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等产业集群,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应发挥重要作用。
民营资本对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介入,属于投资主体层面上的“集群”。辽宁民营经济在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还没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更难参与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振兴辽宁的重要战略之一。政府应在体制创新、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应大力发展适合辽宁重化工产业特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对民营企业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赋予民营企业正常的国民待遇,鼓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的集聚。加大在金融、税收方面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在税收上给予民营企业一定的优惠待遇,使他们有一个资本积累过程。
参考文献:
1.哈耶克.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
下一篇: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