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跨国营销中的文化变革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景旺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在跨国营销中采取灵活且务实的营销策略,在适应异国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变革,进行文化学习、文化适应和文化创新。
  论文关键词:跨国营销;文化学习;文化适应;文化创新
  当今世界,一国的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经济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表现。纵观经济强国,无一不拥有一批跨国企业叱咤于国际经济舞台。WTO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成长为国际经济巨人的机会,但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在欧美企业的母国与其展开竞争,尚须国内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分析国内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历程,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在适应异国市场的文化环境、运用我国的文化优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失败的案例都与此有关。因此,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灵活而且务实的营销策略,去学习、适应不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把我们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同时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根植到其他国家。
  一、文化学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无止境”,这样的中国古语还有很多,它反映出中国有着好学的民族文化,如今我们的企业站在国际巨人们的面前还只有孩童般的幼小,这要求我们的企业更要致力于在跨国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学习。
  (一)必须学习外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文化适应和创新
  第一,本土化是跨国公司的胜利之本。跨国公司在踏上中国国土的第一天就将中国本土化策略贯彻得淋漓尽致。利用中国本土化优势首先在于能够唤起中国受众的共鸣。它利用中国的民族性展现出一种中国受众所熟悉的文化,使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才有能力完全知解。而且,由于本土化是相对小众的,或相对传统的,本土化表现或内容就往往会被蒙上一层神秘、奇特的色彩,容易博取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跨国企业一到中国大多立即采取本土化的战略,以博得中国受众对品牌、对产品的亲切感,来消除文化不适。
  第二,学习跨国公司政府公关、本土化亲善战略。跨国公司通常在未进入中国或者扎根中国后,都会采取政府公关的形式,以期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减少本企业在中国由于政治因素而遭受挫折的可能,另一方面,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关系,使他们对本企业及其产品产生好感。摩托罗拉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巨额投资向高层表明扎根中国的决心,与中国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从2000年开始,摩托罗拉主动承担起改善并协调中国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支持中国加入WTO,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又主动投资西部,投资希望工程,支持中国教育事业。摩托罗拉的努力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其企业品牌随着“社会好公民”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
  (二)汲取和学习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
  中国近几年来涌现出许多跨国经营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尝试过失败,但他们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从学习和思考中做出正确的抉择。中国烟草代表团为推广中国烟文化,在美国的商品展览会门口公然敬烟,遭到反感,对我国营销界震动不小,营销者开始关注起对国外文化的学习。自象电池将“WHITEELEPHANT”作为品牌名称,兵败欧洲,因为在那里,白象被视作不吉祥的象征。这些都说明我国企业在营销方式中必须注意文化适应。
  此外,海外“本土化”是我国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的一道“坎”,我国许多优秀企业一进入海外就开始实行海外本土化战略。海尔、TCL都任用了大量海外本土人才,在海外建立了生产、研发、营销机构,模仿海外企业的方式建立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这样他们的产品也成了海外人民青睐的产品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放弃自己最优秀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去迎合异国文化。海尔用它的价廉质高的“中国造”,同样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尊重,海尔三位一体的当地化市场创新模式和对“品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核心价值的“海尔化认识”使张瑞敏在哈佛讲台前赢得掌声。
  (三)学习国际惯例、各国法律,遵守国际行业准则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对法律和契约的意识淡薄,而恰恰相反,大多国家对法律和契约遵守的要求几乎接近于苛刻,在中国一纸合同对商人的制约或许远没有在国外市场上那样严格。这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这对我们的跨国企业提出了必需的学习和适应要求,否则很可能会使商业信誉扫地,无奈地退出国际市场的角逐。而且各国的法律繁多,且不尽相同,仅对广告法的不熟悉就会导致整个营销方案的全盘失败。各国法律对媒体的限制,会使我们文化传播受阻。我们惯用的价格战会被认为是不正当竞争,我们每推出一样新产品时都要考虑有没有侵犯别人的专利。我们只有学习和遵守这些规定、准则与法律才能防范于未然。

  二、文化适应
  文化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大量的信息,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减少由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世界上有文字的文化超过450种。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感知方式都烙有自己的文化印记,使得消费者实际很难被取悦和满足。文化差异导致了更细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程度越高对营销的适应要求也就越高。正如AlmaWintu—Wimsatt博士指出的那样:“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观或是道德观的前提下就进入国际市场是十分危险的行动”。并且从宏观上,对于今后的全球市场而言,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海外“本土化”,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它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因此,相对于不同的文化,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灵活而且务实的营销策略,依靠人才当地化,选择适合目标市场国的内部组织管理形式,生产适应当地消费者嗜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者。
  (一)人才国际化
  文化上的当地化适应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中人才在思想上的适应。因此许多跨国企业所迈出他们海外本土化的第一步就是人员的本土化,启用大量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的人才或者直接人才当地化。我国4A公司基本启用本土经理人,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99%的外籍员工+1%的本地员工到1%的外籍员工+99%的本地员工到100%的员工本地化的转变。这些优秀的企业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都为他们融人中国文化加快了步伐,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启用大量本土员工首先是因为本土人更了解本土市场的情况,在具体业务操作上使企业少走弯路,减少“不适症”的时间;其次,本土人更懂得本土的人文,更能接近本土的员工及消费者,并且有利于去除沟通障碍,降低人力资本。
  因此,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本地化适应时就必须经历人才当地化这一过程。预先培养一批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才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启用部分当地人才,并逐步增加本土人才在整个企业管理层中的比例,直至最后完成人才全部本土化。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迈开了人才本土化的第一步,TCL成立TCL韩国控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韩国市场的营销和推广工作,为此专门邀请到安明俊(原LG韩籍高层管理人员)出任总经理。
  (二)寻找适应目标国的组织形式
  相对于国内营销而言,跨国公司不仅仅局限于把每个子市场管理好,更重要的是要将所有的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灵活的整体,每一个子市场都要在配合整个跨国性集团全球战略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尤其对于组织内部而言,由于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组成一个新的团体,跨国公司必须为他们的磨合付出耐心的等待和高额的协调管理费用。因此对于跨国集团来说,构建一个适应目标文化的组织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目标国消费者的文化,更是跨国公司在当地平稳发展的保障。
  对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而言,我们不是采取一种松散型模式,总公司放任各国子公司自由发展(这样容易造成失控,全球战略目标不一致),就是采用紧密型模式,总公司对每一个子公司都进行紧密的监督(这样的子公司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很不灵活)。
  如今的跨国公司推出了一种“整合网络模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协调内部组织的方法,能将松散型与紧密型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种组织模式中,母公司不用对每个子公司进行直接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几个需要扶持的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这样每个子公司就能自由地经营,按照当地文化的特点自行研发、生产、销售、招募人员,成为母公司思想、技能、能力、资源、知识的来源,而不仅仅是产品传递渠道的最末端或是母公司核心制定战略的实施者。各子公司之间也相互传递资源和信息,以保证配合母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步伐一致。
  (三)生产研发适应当地文化
  由于受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喜好有着巨大的差异。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与总的产品概念直接相联的。当文化不同时,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品味上。德国人的品位在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它变化很慢而且具有持久品质,因而奔驰车设计变化很慢,且其处处加以平衡,使之看起来没有突兀之处。日本车设计注重细节,往往在近处端详十分美观,这与日本街道狭窄有关。而美国车在二三十米之外,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之美——整体美。适应当地消费者的文化,生产符合他们对产品特性、审美、质地方面偏好的产品,是一个企业在一国市场上成功的保证。
  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时,必须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适合他们的东西,这样才能够避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新产品夭折;同时,由于原产地效应(由中国作为原产地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被认为是低质的)很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所以我们必须从质量抓起,重金聘请国外技术人员与国外实验室合作,面对国际品牌的挑战,降低“中国造”在质量方面的差距。另外,在国外寻找合适的原材料,将国际市场同时作为原材料的产地,既降低成本,又能适应当地人对产品质地的要求,并且为其他市场提供廉价原材料。同仁堂为我们提供了海外生产的成功经验,他们拓展澳大利亚市场时,进行完全的当地生产研发而且将所有的原料提供都基于当地,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鹿茸既优质又廉价,深受澳大利亚人们的喜爱,于是澳大利亚市场成了同仁堂鹿茸销售的主要目标市场和鹿茸原材料产地。

  (四)营销方式的海外“本土化”
  首先,一个好的品牌LOGO(标志),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要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化品牌,没有简化沟通的LOGO是不行的。为了实现与全球消费者的简单接触与沟通重塑LOGO势在必行。
  其次,采取全球“地方化”策略。文化多元化与全球一体化经济趋势,使得跨国营销者在踏上异国国土的第一刻就开始思考适应当地文化的问题。当某个公司将其产品向一个新的国家推广时,为了增大成功的可能性,使产品和营销方式冒犯主人文化的机率减到最小,而又不能与跨国公司的统一的全球化战略相冲突,那只能创建一个全球化的战略主题对特定市场当地化,用一个公式简要表达,就是:
  global(全球化)+locla(本土化):glocal(国际本土化)
  它可以基本解决割裂全球化与本土化带来的错位问题(1)借助区域性文化(过于生辟的、小众的)传播对国际市场影响的无效;(2)进行国际营销时,不了解特定地区的民族习惯和风俗,甚至对该市场造成了民族伤害都未可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