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类型区域创新政策选择研究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创新已成为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其政策制定多效仿高科技区和创新绩效良好的区域,由此导致不同类型区域往往采用相同的政策。本文试图论证由于中心、边远和老工业区域的创新活动不同,因此没有理想的创新政策模式存在。基于对不同类型区域创新基础条件、网络特点和创新障碍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创新政策选择。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障碍;区域创新政策
1引言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基于经济地理的观点深入探讨了创新过程的空间差异。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创新活动、专利和主要产品创新通常高度集中在较大的集聚区中。
(2)知识溢出效应总是发生在产业集群和知识经济中,并且它们常常被限制在距离中心点一定范围的空间内。
(3)关于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于创新的作用问题,现有文献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根据Marshall的理论,专业化有助于创新;根据Jacobs的观点,多样化更有利于创新;而Feldman和Audretsch则认为具有共享知识基础的互补性产业,更容易推动创新。
(4)与集聚中心区域相比,边远区域的创新被认为是相对较弱。这些区域具有较低的研发密度、较低份额的产品创新,因而更关注累计创新和过程创新。
(5)老产业区由于产业相对比较成熟,企业受外部控制,关注于累计创新和过程创新,从而也被认为是创新不足。
因此,一般来说,发达的中心区域与边远的欠发达区域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城市中心区域和边缘的乡镇区域,均存在很大的区域创新差异,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制定符合区域特征的创新政策,是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基础。
2区域创新系统缺陷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种类
区域创新系统由根植于相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两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是知识投入和利用子系统或产业集群,包括企业及其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和合作者;另一个是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包括各类从事知识和技能的产生和扩散结构,如公共研究机构、技术中介组织(技术专利局、创新中心等)、教育机构(大学、技校、职业培训中心等)和劳动力中介组织。在理想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便于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流动和交换。最近有些研究者在上述区域创新系统框架下探讨了区域创新的差异性,把企业的创新绩效与它们的网络关系特点和制度因素联系起来,进而提出几类创新系统。本文遵从Nauwe.1aer和Wintjes的分类,重点探讨了几类具有较弱创新能力的区域1。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缺陷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创新组织薄弱、创新网络锁定和创新网络分割3种类型,他们又分别对应着3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区域:边远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组织缺失),老工业区域(区域创新网络锁定)和一些发达的中心区域(区域创新网络分割)。值得注意的是,每类问题区域与其主要缺陷特征并非绝对一一对应关系,除了其主要缺陷特征外,其它两个缺陷也会同时存在,只不过特征不明显罢了。上述3种类型的区域都可能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区域创新问题。
表1总结了每一类问题区域最重要的特点和影响它们创新能力的弱点。下面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区域创新问题。
2.1创新组织薄弱的边远欠发达地区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边远的欠发达地区。边远欠发达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创新组织薄弱,即缺少动态的集群和支持性组织,进而导致区域创新系统的先决条件缺失。在这些区域中,与集聚化程度高的区域相比,创新活动常常处于较低的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区域内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SME),这些企业的研发活动、专利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通常都低于平均水平。当然,在这类区域也不乏有些创新性的企业,但是它们的数量极其有限,难以形成动态的创新性集群。低水平的研发活动尽管并不妨碍区域内某些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是区域内其它企业对该企业创新成果的吸收能力较弱,导致区域内部企业对区域内其它企业知识溢出的吸收和利用不足。一般而言低水平的集群效应也意味着该区域诸如大学和研究组织等更专业化的知识供给机构是薄弱的。
由于这类地区无法提供发达地区那样优越的发展环境,致使人才回报率低,而且在用人机制方面也不利于人才的流入与发展。尽管这类区域可能达到中低水平的创新,但是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却少见,区域创新网络较弱。这些区域尽管建立了一些技术专业组织,改善了创新状况,但是其作用甚微。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组织并没有对企业发生作用或很好地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
资料表明:我国边远的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13.6%,两院院士仅占15.4%和8.8%。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约200多所,占全国大学总数比例20%左右,西部地区人均科研经费仅1.6万元,而东部为2.5万元,西部拥有全国23.3%的科技人员;而科研费用却只占全国总费用的16.5%,同时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也缺乏动态的产业集群。上述种种原因,造成西部许多地区创新系统先决条件的缺失,削弱了创新能力。
2.2创新网络锁定的老工业区域
老工业区域代表着另一类问题区域: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对于边远的欠发达地区,缺乏集群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障碍;对于老工业区域,面临的问题却是太强的集群化,使得他们在成熟产业经历衰退的过程中过于专业化。这些区域已经面临着集群的负面效应或如Enifght所述的“产业集群失败”模式。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些重工业起主导地位的区域,最典型的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发展障碍在于夕阳产业集群过于强大和专业化。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数量和高校生的数量在全国都处于前列,问题是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毕业时的首选就业地点都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留下的人才又因为生产经营系统的收益较低且不稳定,而留在了非生产经营系统,因此人才的创新作用发挥不足。
老工业区的创新活动常常沿着成熟的技术轨迹开展,具有累积创新的特点。另外,过程创新在系统地把新产品引入市场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问题是,这两类创新常常具有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导向。除此之外,技术转移的供给导向常常出现在大企业,而在小企业较少见,小企业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交互学习过程难以实现。老工业区社会资本的显著特点是它们往往承受各种锁定效应,严重地降低了它们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鲁尔工业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问题时,Grabber认为,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政治锁定(公有化与私有化是妨碍产业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造成该类区域创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将这种过强的锁定关系归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
2.3创新网络分割的发达中心区域
一般来说,发达的中心区域受益于知识外部性和集聚经济,常被认为是创新的中心。尤其在我国,研究机构、大学以及跨国公司总部和高科技公司常常集中在中心区域,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使得该类地区的研发活动、专利和主要的产品创新通常都高于平均水平。此类区域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公共研究和教育机构,并存在着大量的知识转移和知识供给。然而分割问题,即缺乏网络和交互式学习问题是这类区域重要的创新障碍。在这些中心区域,由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往往处于低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该区域的知识产生机构和应用机构似乎是分离的;尽管位于这些中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的市场联系仍然存在,但区域创新网络仍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结果是,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企业的形成常常低于预期。
比如,广东省无论是在研发投入、高等院校数目和科研机构设置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广东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在学科领域分布上与企业的需要不相适应。企业对相关领域创新源头的知识需求旺盛,而广东高校、科研院所所提供的知识创新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许多广东企业转而到其他省市的大学科研院所寻求合作。如深圳中兴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而不是广东;广东普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外的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
3不同类型区域的创新政策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问题区域的主要创新障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用的创新政策不能应用于所有区域。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区域,制定出适宜的创新政策(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