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升华 廖述梅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校企知识转移 自主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研发能力
  论文摘要:在介绍我国目前校企知识转移活动与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校企知识转移处于活动频繁而相关学术研究不足的失衡状态,提出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并分析了3个主要问题,即:高校知识转移效率分析、利用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校企知识转移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0引言
    2006年12月底,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排名从2005年的第48位跌落至2006年的第54位,〕。在全球经济融合的背景下,我国依靠走工业化道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单纯依靠相对成本优势无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高增长率,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Etzkowitz于1983年首次提出“创业型大学”。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各国高校逐渐意识到其职责必须从传统的通过研究与教学活动完成知识创造与传播,延伸到与地方企业的直接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要求企业进行不断的创新;另一方面,日益减少的政府资助迫使学校寻求资金来源。因此,高校响应企业要求提供前沿的核心知识、企业同各类外部知识所有者密切联系,导致高校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越来越频繁,并出现了多种转移途径,如专利授权、合作研发、高校科技园以及高校新创/衍生企业77。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掀起了高校企业知识/技术转移研究的热潮。
    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校企知识转移活动与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校企知识转移处于活动频繁而相关学术研究不足的失衡状态,提出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并分析了3个主要问题,即:高校知识转移效率、利用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通过校企知识转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我国校企知识转移活动与相关研究状况
    这里从业界和学术界两方面阐述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状况:
  1.1我国校企知识/技术转移活动状况
    目前,我国高校在政府的指导下,与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知识转移途径,校企知识/技术转移活动空前频繁。现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9所、国家大学科技园50家、国家高新区53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5家。此外,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2005年高等学校用于R&D活动的经费为242.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1.4亿元。其中133.1亿元来自政府,88.9亿元来自企业,16.3亿元来自国内其它机构,4.0亿元来自国外。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4.3亿元和14.4亿元,来自于企业的增长率最高。2005年,高等学校在技术市场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为4.2万项,比2004年增加0.28万项,合同成交金额达122.6亿元,比2004年增加6亿元,其中68%的转让技术被各类企业购买。
    2005年,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数达到1 998个。人驻企业共申请专利达3 213项,比上年多729项,年增29.4%;其中申请的发明专利有1 211项,比上年多495项。已授权的专利有1 936项,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760项,比上年多412项。
  1.2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状况
    与我国校企知识/技术转移活动相比,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工作显得比较薄弱,主要的成果有:章淡认为大学技术转移是一个双重过程,即技术知识态的展现与转化过程、技术嵌人态的剥离与重构过程;并分析了网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力,将大学技术转移分为大学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3种形式一。李文波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国家经济环境、研究机构、企业的特点以及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叶桂林一川对比中国与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模式,利用技术转移与技术商业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个技术转移中心理想的运作模式。王小平等,研究了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并为我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安国等1.137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并在制度保障上提出了建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