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通过分析我国校企知识转移活动和相关研究工作发现,当前我国校企知识转移处于活动频繁而相关学术研究不足的失衡状态。这样必然导致一方面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流失的现象严重、许多知识资产未能被“激活”、专利实施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
可见,目前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不明确,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多数大学与企业的技术转移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层面上,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较少,缺乏系统性和专题性的研究;②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较多停留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特别是企业战略联盟),而对校企知识转移的特性及理论研究很少,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理论研究就更少,国内研究几乎没有;③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多是大学和企业之间,把科研院所排除在外;④对校企知识转移的研究多是规范的描述性分析,实证研究很少,尤其是我国校企知识转移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工作几乎没有。
3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
我国《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发展中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采取两个战略①在创新体系中大力引人外资企业,推动知识和技术进步;②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改善他们对区域技术需求的响应能力,提升本国知识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吸收能力的有限性、本土政策的低效性以及创新体系的不连续性等)成为采取前者策略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后者探讨自主知识生产成为当今国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RIS建设讨论的热点。与此同时,大学和科研院所已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知识来源和企业创新过程主要的合作伙伴。
因此,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从理论上探讨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转移对企业的影响及转移效率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具体而言,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需要解决如下3个问题:
3.1高校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
以高校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的知识贡献能力进行分析。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的知识、技术转移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影响知识、技术转移的因素,诸如TTO机构设置、信息流、高校知识转移策略、激励系统、共享价值观、职业道德、个人目标与态度以及经验知识等;分别采用带参估计和无参估计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高校知识转移绩效评价的数量经济模型,并从组织层、体制层和个体层找出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与国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绩效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实施知识转移战略,和有关校企知识转移的激励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3.2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建立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校企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企业在校企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技术吸收与重用能力。将大学科技园企业、高校衍生企业、高校合作研发企业的R&D特性、R&D能力和存活力与一般企业进行对比,找出校企知识转移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探究企业利用高校的转移知识和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3校企知识转移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研究
对我国高校知识、技术转移活跃和滞后地区进行比较,分析高校知识的溢出效应。找出校企知识转移对不同地区校企合作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和无校企直接联系,仅由高校、科研院所知识溢出营造的知识环境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的间接影响,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校企知识转移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为我国落后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和建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