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侯风华 赵国杰 时间:2013-02-15
    2.区域创新人才资源方面。(1)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重点资助和培养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广泛影响、梯队构成合理、有望成为两院院士的学科带头人。实施“泰山学者”系列工程和“新世纪人才工程”,实行人才和项目并重,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2)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分配和激励机制,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为区域创新培养后备人才。要针对制约教育消费的突出瓶颈,转换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1所一2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几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省级重点大学,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
    3.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包括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突出特色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科学规划和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承接国际经济转移,吸纳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进区创业,逐步建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3)建立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促进区内企业与周边企业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以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把加工车间、原材料基地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区外转移,加快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向周边地区延伸,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升级。
  4.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方面。(1)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构筑联合创新平台。鼓励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合作。继续搭建好“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加工博览会”、“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暨陶瓷博览会”、“济南信息技术创新国际论坛暨博览会”等科技创新平台。(2)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提升创新层次。积极推进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加强中俄、中白、中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山东省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等机构建设。突出与韩国、日本、印度的科技合作,建设好中韩科技创业促进中心、中印软件合作基地等机构。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发挥友好省、市关系,积极为科技合作牵线搭桥。
    5.区域创新环境方面。(1)构筑区域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一,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搞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本省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加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重点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创建具有公共性质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第二,建设推动区域创新的公共信息平台。应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政府信息服务网,提高信息的社会共享程度。特别应当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为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成果一旦公开或以产品形式投放市场后,很容易被别人无偿地仿制和学习,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必然会挫伤投资者和创新者的积极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制定和出台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地方性法规与条例,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3)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经营者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型企业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和文化氛围。从社会层面来看,应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宜传创新典型,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