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勇 王耘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创新网络   企业合作   科技园区
  论文摘要:本文从一般企业合作问题的角度出发,在对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目前网络内企业合作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创新网络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下,从1985年起,我国也在深圳、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各种经济开发区,随后我国也出现了许多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等形式的企业聚集现象。这些科技园区都是在政府驱动、企业地域化聚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的思路下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网络构建来看,企业的聚集活动只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与中介机构、政府、大学之间的交互关系,才是网络发挥其功能、保持创新动力,进而保持企业和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纵观我国各地创新网络的发展,尽管大量的企业在空间地理上实现了集聚,但由于这些创新网络或称科技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是由政府出面规划建立,所以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及大学等主体合作相对较少,或者合作效果不好,合作关系不稳定,致使创新网络的协同效应、企业的交互作用较弱。因此,本文从一般企业合作问题的角度出发,在对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目前网络内企业合作的对策。
        
  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合作
        
  (一)区域创新网络内涵
  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在理论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英国卡迪大学的库克(Cooke)教授对创新网络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网络)主要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其他学者如Dloreux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创新网络的概念。Cooke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地域性和网络性特征,而Doloreux则把主体要素和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网络关系等量齐观,既重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又注重创新的网络性。尽管视角不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对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两方面内容归纳的基础上,前者重视技术经济的演化过程,后者则关注创新产生的社会、制度环境。
  Sternberg等人认为创新网络具有协同特征,即创新网络中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共同参与创新的相关活动,网络的整体创新能力会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Freeman指出创新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创新网络的概念引入我国,结合国内区域创新的实践,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对此概念的不同解释。如冯之浚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书中认为,创新网络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是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盖文启、王缉慈则指出从狭义上说创新网络是企业有选择性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所形成的持久的稳定关系等。总之,我国学者在定义中多是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强调体系中的构成要素,但忽视了要素间的互动、协同,忽视了创新的过程。 综上可以得出创新网络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网络的主要单元;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网络自身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合作行为的本质与特征
  较早对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的是科斯(Coase),他认为合作是企业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之间博弈的结果,这为人们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Parkhe认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相关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安排,通常以联盟组织的形式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联盟组织的资源或管理结构等来实现自身的目标,他强调企业合作的共性。Steven则从动态角度把企业间的合作看成是合作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种连续性的循环。
  Brandernburger和Nalebuff首次提出了合作竞争的(coopetition)概念。企业间合作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合作双方在合作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彼此的相互竞争。尽管合作的企业双方具有共同目标,但仍有利益不一致之处,企业为了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就有可能采取投机行为,故意减少合作努力或信息的限制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合同的签订、确立适当的管理模式以及谨慎合作来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就非常重要,而信任则是确保企业间有效合作最重要的前提。
  在解释企业间合作的驱动因素上,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理论(Coase和Williamson)、基于资源观点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多种理论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企业之间会寻求合作。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代理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主要运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该问题。
  国内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