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评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展 韩伯棠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RIN 结构特征 知识流动 创新水平
  论文摘要:在竞争、全球化、资源有限的形势下,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日渐依靠创造价值的主体协整发挥力量,区域创新网络这种创新形式日渐成为非线性创新范式下的主流创新模式。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能够加速知识流动、提高知识创造的能力,进而实现每个主体单独无法发挥的协同创新能力。文章回顾了RIN的基本概念并总结了RIN的知识流动和创新水平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该问题的研究前景和方向。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过程使区域发展的资源、动力、方式和政策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区域创新成为解释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由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经济学家罗伊·罗思威尔(RoyRothwell,1994)率先提出的技术创新,正走向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并把这一模型的本质特征归纳为网络化。OECD(1997)认为创新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以创新要素积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理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巴登一威腾堡、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北意大利工业区的网络结构以及创新能力,都充分说明了创新网络的力量。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最基本原因在于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个体通过在创新网络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流动、外溢效应,而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资源。创新网络具有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等功能,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区域创新成本、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
  为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合作创新,要求创新体系中各个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形成适合于创新资源流动、加速知识创新过程的本地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本综述围绕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展开,在内容和方法上对此方向的研究提出展望。
  1区域创新网络概述
  区域创新网络(RIN)理论是建立在区域创新系统(RIS)之上的,区域创新体系除了重视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更强调一个地区创新网络的形成、创新环境和文化的培育以及知识的流动和扩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
  1.1创新网络与RIN的定义
  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O世纪60~7O年代,英国哈兰德(HarlandC.M.,1995)在《网络与全球化》中提到网络的概念,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金属线、纤维线或其他物质连接成一种“网”状结构。80—9O年代,网络和结网的概念广泛地应用在地理学、社会学、数学、组织学和经济学中,所有网络概念郁以不同形式表现出行为主体问的联系(引自盖文启,2002)。Freeman(1991)首次提出创新网络概念,使用创新者网络(networksofinnovators)、创新网络(innovationnetwork/networksofinnovation)等概念。他指出网络组织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协议,它用来处理系统的创新,网络可以被看作一种相互渗透的市场和组织形式。ImaiandBaba(1989)也沿用了对创新网络的这种解释。Provan(1983),Weick(1976),DeBresson&Amess(1991)都认为创新网络可以看作是主体问松散的耦合联结。李金华(2006)认为RIN是复杂自适应组织。研究创新网络的学者主要有BellMartin(1999),王大洲(2001),王缉慈(2002),盖文启(2002),王核成(2001),胡宇辰(2005)等,主要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是具有相互信赖基础的多个机构、中介组织同生产组织系统形成稳定的合作创新网络,网络在对主体产生有利影响时发挥作用,反之网络自动停止作用。
  1.2 RIN的主体和模式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其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以及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最简单的一种网络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区域创新的核心主体一企业;区域创新的源泉一大学和科研机构;区域创新的纽带一中介服务机构;区域政策创新的主体一地方政府。从网络主体之间的连接性质看(何亚琼,2005),有基于经济理性而建立的市场资源交易关系;也有基于个体问非正式情感交流的社会关系。从创新模式上说,RIN主要分为企业主导型或产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型、政府主导型和中介引导型的创新网络,如我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产业主导型和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1.3 RIN的作用和目标
  创新网络要发挥的独特作用和达到的目标主要有:(1)网络主体构成合理,企业、大学、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参与到创新网络中,各自发挥功能。(2)各种组织之问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战略联盟,互利、互信的合作规则得到普遍认同,主体间建立了信赖的关系。(3)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新的企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不断进入,各种关系链继续发展,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溢出。(4)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创新。企业降低不擅长的技术领域的投资,使资金投向最可能成功的领域。(5)网络的整体创新效果不断改善,产生创新协同效应并带来价值增值,商业化、市场化效果更佳。
  2 RIN与知识流动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2.1 RIN结构功能与特性研究
  考察创新网络的特征主要是考察网络结点、结点间联系的主要参数,进而通过这些特征变量与描述创新网络创新水平、运作水平的外显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具体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还没有系统化。描述创新网络特征的学者,运用强度、互惠、期望的明确程度和复合程度来衡量网络连接的强度,从规模、密度、集群性、公开性、稳定性、延伸性、集中性、重复性来衡量网络结构特征(Tichy和Tushman,1979;Knoke,Kuklinski,1982)。McEvily(1999)则认为衡量网络连接关系的关键要素在于非重复性、接触频率,这些因素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何亚琼(2005)通过对中关村小企业网络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网络结构特征变量(本文指网络结构的强度互惠水平、非重复性、中心性、集群性、正式化程度)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变量的影响。
  对于网络主体间联系的研究方面,(Rowley,2000)等,从网络结构主体问的联系和网络结构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出发,区分了弱联系占主导地位(半导体业)的网络,和强联系占主导地位(钢铁业)的网络、绩效与产业的关系。意大利学者Capaldo(2007)提出网络强弱联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架构模型,认为网络成员多样性、分散的能力和竞争、分散的市场机遇、开放性的网络和强的互相信任的基础对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而封闭的网络、同质的企业、相同类别企业之间的强联系会逐渐降低市场机会、减少创新的可能性。
  Granovetter(1985)和Burt(1992)等人也阐述了网络弱联系的重要性。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中,李金华(2006b)提出关于创新网络的五个假设,并根据小世界特性改变变量值,以循序渐进改变和仿真试验,比较真实的模型化了演化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为此方向的网络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李勇(2006)基于小世界中无尺度网络等理论对创新网络形成机制进行描述和研究,他认为创新网络的演进是自组织过程,网络的复杂性源于其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改进了Barab6si和Albea(2002)的无尺度网络模型,重新描述了网络的结构分布特性。
  2.2知识与RIN中知识流动
  区域创新网络强调网络中主体产生创新并进一步与其他主体进行互动产生知识和创新,创新与知识的研究不可分割,对于RIN知识流动主要包括主体间知识交流、自身知识创造、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扩散能力。可以认为,创新网络中知识总量越丰富、知识能力越强,其创新性和竞争性越强。
  (1)知识流动内涵、特性和作用。新古典经济学先驱马歇尔(Marshal1)指出:“知识是最有效的生产手段”,哈耶克(Hayek)和熊彼德(Schumpeter)等经济学家研究指出:“知识是一种组织和机构保持竞争优势必要的资源,知识体现在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区域创新网络强调网络中主体产生创新,并进一步与其他主体进行互动产生知识和创新,创新与知识的研究不可分割。对于RIN知识流动主要包括主体间知识交流、自身知识创造、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扩散能力。可以认为,创新网络中知识总量越丰富、知识能力越强,其创新性和竞争性越强。
  OECD(1997)的研究报告认为:对创新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投入(研究支出),技术开发中各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知识的流动也非常重要。认为知识在人、企业、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强调创新和技术的发展是该系统中各个角色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网络能够确保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指知识的分享、获得和网络中的扩散(Chades,2006),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能够估计并带动网络中价值发生,以至能够成功的激励知识流动。OECD推荐使用联合研究活动、联合申请专利、引文分析和企业调查等方法来测度区域创新系统各个主体问的联系和知识流动。

  对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特性的研究,由于图论中的小世界网络理论中的网络性质(集聚度高、平均距离短)(Watts和Strogatz,1998)可以借鉴到描述创新网络的知识流动问题中(Barab6si和Albea,2002;Newman,2003;LiX和Chen,2003),主要研究平均距离、集聚度的关系以及和传播速度的关系,从社会网络中其他领域的传播问题可以引入到创新网络的研究中,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冯峰(2006)运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来描述企业创新网络节点间的交流频率和集聚程度,但没有对于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的变化性质解释探讨,以上对于特征路径的描述都是基于主体的地理临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