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评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展 韩伯棠 时间:2013-02-15
  (2)创新扩散与知识流动。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是为获得更好的知识、信息、技术的扩散,并达到比没有结网时更有效的知识扩散效应,因此对网络知识流动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界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研究。
  对技术扩散创薪的内涵主要有三种解释:传播论、学习论和效益论(康凯,2004)。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关注了技术创新扩散及其作用,主要研究热点在于技术创新与经济中长波的关系、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斯通曼(1989,转自康凯),梅特卡夫(Metcalf,1984),罗森伯格(Rosenberg,1976),曼斯费尔德(Mansfield),费里曼(freeman)。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扩散过程和影响因素、扩散行为特征及其扩散机制,但是与实际背景结合的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创新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主体间通过知识产生、扩散、流动而产生创新,因此应考虑把知识扩散的相关理论扩展到创新网络的研究中。
  (3)知识流动的载体和途径。范丹宇(2006)分析了通过概念模型描述了知识在流动中的转化机制,认为知识在流动中逐渐增加的途径是双方的知识不对称导致新的理解、知识流动相互作用,通过学习吸收外部知识激发新知识的创造。李勇(2006)认为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依赖于认知团体,认知团体是拥有共同知识基础、拥有不为外部所知的共同交流符号(术语、行话等)。缪小明(2006)把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溢出分为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和以流动人力资本为介质的知识溢出。非正式的沟通对网络成员间学习作用非常明显。Angel(1989)实证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在各层人员中都高频率的存在,为知识流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3 RIN的创新水平研究
  (1)微观创新和溢出方面。溢出作为积极的内容,系统地出现在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全球经济中的创新和增长》一书中。新创新经济学派作了大量的经验性分析以支持地方化溢出与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Audretsch和Feldman,1999)。该学派通过利用“知识生产函数”(Jaffe,1989;Feldman,1994)或专利引用作为分析工具,对知识溢出与创新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经验性研究,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基础设施”(如私人和公共实验室、大学等)地区,由于地区内知识溢出而产生较多的创新成果(如专利、商业化的新产品等)。
  (2)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Hsu(1997)提出网络的强连接有助于组织问深度互动,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戴佳雯(1999,引自何亚琼)指出网络中心性对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知识交流的提高不仅缘于网络成员问的强联系还缘于对网络认知的一致性,但是网络发展后期强联系变弱,说明知识存量达到一定程度,创新趋于稳定化(MartinaKaufeld—Monz,2005)。BenShaw—ChingLiu(2005)等人研究了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从网络结构中抽象出了影响创新的两个变量潜在的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通过六个特性变量来描述网络,并分析了中心性、区域性对创新潜力正相关,约束性对创新潜力负相关,而密度、集聚和嵌入这些变量与模仿潜力正相关,进而影响网络的创新,因此对网络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网络创新的速度和模仿的速度。
  (3)网络主体间知识流动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知识溢出对创新网络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主要有freeman(1991),Audretsch和Feldman(1996)。弗里曼(freeman,1991)从集群角度认为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该效应的存在是促进集群仓0新网络发展和集群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此论述为研究创新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参考。从区域产品和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出发,对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行为的关系的研究Audretsch和Feldman(1996),发现相对于产品的地理集聚,知识溢出对产业中的创新行为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Meagher和Rogers(2004)等人分析了自主R&D水平、溢出密度、网络密度对整个网络创新的影响,在同质溢出密度的前提下,在时间序列上认为网络的创新水平是R&D的凸函数、溢出密度的凹函数,这个结果揭示了关注创新的本质就要关注溢出过程的本质,溢出过程对于创新和增长的影响是复杂的。

  网络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网络中地位有很强关系(WenpinTsai,2001),拥有强吸收能力的主体在网络中容易获得知识。一个主体的网络地位说明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一个主体的吸收能力说明其模仿和复制知识的能力,结果也证实了网络地位、吸收能力对创新的积极作用。还有一些关于创新水平的研究,欧洲区域研究协会的第45界会议论文中,马提拿(MartinaKaufeld—Monz,2005)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统计分析得出,70%成员认为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证实了网络成员间有高的知识吸收水平。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些相关理论主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对于创新网络的论述,比较零散和概念化。
  3总结
  3.1主要研究概况
  从上述对创新网络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来看,到目前为止,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RIN研究方法主要有一般研究、实证研究、仿真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形成动因研究、网络特征研究、网络动力机制研究、网络绩效研究以及零散的相关关系研究;从理论上讲,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基础主要有交易费用理论、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技术扩散理论、产业聚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从区域层面上讲,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创新网络的构建必要性、创新网络的功能、特征、对区域创新和增长意义的定性研究、创新网络的动力、演化的模型化初探,总体上看定性分析较多,定量深入的系统化结论较少。
  我国与创新网络有关的论文首次出现在1997年,此前无论文发表,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定性分析较多,但定量论述的数量并不多,历年发表数量波动明显,但自1998年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原长弘,2003)。目前建立我国的区域创新网络已经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并且在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之中,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涉及主体问知识交流的平台、官产学研的合作、科技转化市场化能力等有意义的问题。
  3.2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从国内外已有成果来看,对于RIN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但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RIN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尚未建立,对RIN的研究角度比较分散,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多与其他领域交叉研究,形成边缘成果,不足以明确阐明RIN概念、内涵、特性、动力机制等问题。
  (2)研究方法方面:使用定性的分析居多,概念性的描述占大多数,有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其说明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图论描述网络的特征还没有限定在区域创新网络的范畴,因此用来解决创新网络的一些相关问题还需推敲并论证后应用,在网络动力与绩效的关系描述中,如何能够完整的说明知识流动增加创新产出的动态过程还要引入更多的变量并分情况来分析。
  (3)内容方面:虽然对于创新网络构建因素、动力机制、演化过程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处于研究初期,对于影响创新网络的关键要素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解释,对包括知识溢出在内的各种知识流动如何影响网络的创新绩效,精确的量化模型还没有建立出来,对演进过程前提假设还很多,怎样和现实网络结合起来,更合理的说明一些规律还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3.3 RIN的研究前景
  从研究内容方面:网络构建基础、网络的类型、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内部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网络的知识流动与传播的机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网络间的效率比较分析、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对创新网络动力和产出加速的关系和影响、网络特性、网络创新的特性、网络演进及路径依赖、知识溢出机理与边界值的研究、RIN对经济增长贡献等,都可以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并需做深入研究。
  从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来说,应继续探索与描述创新网络构建与运作本质的相关理论,进行定量化分析,可以引入图论的相关方法对网络知识流动、主体间关联关系和关联程度进行研究,可以借鉴知识生产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动力学理论进行结合交叉研究,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上应在较为微观的方面应采用实地调研等实验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完善仿真分析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