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选择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岳宏志 朱承亮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  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在分析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陕西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进行了选择:以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加强“官产学研”合作。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Cooke(1992)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国内潘德均(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总的来说,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介机构等系统要素组成。本文在描述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陕西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模式进行了选择和研究。
  1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模式
  1.1跨行政区域的创新系统模式
  所谓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是指地理边界跨行政地区的体系。其中的区域可以指一个省,也可以指一个省内的行政区域或跨省市的区域。柳卸林(2006)认为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创新体系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容易界定的体系,因为行政区可以配置许多创新的资源,且在长期的行政地理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习惯和创业取向。但同时也指出这种创新体系会有一定的局限,例如可能会出现限制其它新的要素进入、保护原来曾经成功但现在落后的氛围的情况等。因此,他指出在适宜的地区,建设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很重要。
  1.2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模式
  Schmitz(1992)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接近的地理区域内一群生产类似产品的制造者。产业集群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地理上的集聚和产业的专业化。由于产业集群能改善创新条件、降低交易成本等优点,这导致创新系统的研究一直是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heim和Isaksen(2002)认为这种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类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第一类主体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时包括其支撑产业;第二类主体是对区域创新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从现阶段来看,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创新系统模式,只有经济发达、产业聚集良好的区域才能有条件形成此模式。
  1.3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
  在这种模式(张建余、谢富纪,2005)下,各内部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可以通过与创新系统外部的知识联系积极地获取新技术,且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获取的技术得以广泛地扩散,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能够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企业积极消化、吸收新技术,从而迅速提升经济整体的技术能力。因此,这种创新系统模式强调的是“官产学研”合作,聚集各系统要素的创新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区域。
  这三种创新系统模式各具特色,没有好坏之分,当涉及到具体某个区域的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选择时,要根据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或者是几种模式的综合,视具体情况而定。

  2陕西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
  2.1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主体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知识创造能力主要由科技经费筹资总额、国际论文数、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等指标反映。2005年陕西省科技活动经费筹资总额1784146万元,其中研究与开发机构781737万元,占总比例为43.82%;大中型工业企业410336万元,占总比例为23.0%;高等学校304078万元,占总比例为17.04%。可见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筹资数占总科技活动经费的大部分,其次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再次为高等学校。2005年陕西省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4166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1894项,国际论文数4494篇。2005年陕西省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61%,居全国第2位。从整体上看,陕西省知识创造能力在全国是居于前列的。
  2.2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可以通过技术市场交易额、技术市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交易额、外商投资企业个数等指标来量化。2005年陕西技术市场交易额18.9亿元,技术市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交易额2554万元,外商投资企业个数2890户。近几年陕西知识获取能力不断增强,从2001年全国排名第25位提升到了2005年第l5位,上升了10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陕西省知识获取能力不强。
  2.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05年陕西地方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8.54万人,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13.4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44万人,占62.56%。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57876人,占到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41.41%;R&D投入额9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技术改造投入费46.0亿元;新产品产值1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2.5%。陕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84%,排在全国首位,这与陕西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众多有关。陕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是32.64%,占全国第5位。但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不容乐观,全国排名第16位,位于中游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差距很大。
  2.4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主要靠政府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创新环境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水平等指标来衡量。2005年陕西省政府财政支出共63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882亿元,居民消费水平3594元,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74个。在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陕西省创新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从2001年全国排名27位提升到2005年全国排名第10位,这为陕西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2.5创新效益能力
  创新效益能力主要体现仓n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可以通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来反映。2005年陕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81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372.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O.1%。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7元;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2元。但是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7位,处于全国下游,且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差,全国排名第26位。从全国来看,我省创新效益能力不强,全国排名第14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