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分析——基于利益集团利益刚性解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小梅 时间:2013-02-15
  2.3.2教育的城市偏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极不平等。城乡教育差距源于政府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城市偏向。在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影响下,教育的城市偏向得以保持且不断强化.从而造成了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大、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经费负担程度不平衡的现状。教育的城市偏向造成了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削弱了进城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城市生存能力间接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2.3.3集体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影响土地制度存续:在城市集团利益刚性的影响下.国家选择由土地来承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成为现实的选择。城市集团利益刚性支持下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福利制度持续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少人多.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强化,规模经济和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土地集体产权制度的效率性约束、功能性约束和市场性约束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集体土地制度造成土地平均分配,土地的分散、细碎直接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现代管理方法的推广.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束缚农村劳动力.不利于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生存保障功能的强化使得缺乏礼会保障的进城农民倾向于保留土地.土地福利保障功能的显化也使离开土地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附属收益.这样.土地的功能性约束形成农f’f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粘滞效应:现行土地制度产权不清以及土地流转的预期收益过低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现行土地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原因和结果。现行土地制度的存续是城市集团利益刚性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土地制度又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化了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
  2.3.4城市工资福利剐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城市利益集团利益刚性的作用下.城市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呈现刚性。这种工资福利的刚性既阻碍了劳动力价格的市场调节,也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职工工资福利刚性上扬.而企业在政府的职业保留制度下又不得不优先采用城市劳动力.因此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将上升;或者城市职工与外来工同工不同酬.企业使用廉价的外来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被本地职工的高工资福利所抵消。这样,企业的劳动成本居高不下.等量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3政府对资源分配城市偏向的纠正
  城市集团利益剐性支持下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土地制度及城市工资福利制度直接地或间接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但是必须承认.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也就是说.我国政府正在对城市偏向的政策取向进行一定的纠正。
  综上所述.建国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及其配套制度共同赋予了城市集团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地位,同时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性沉淀。改革开放后,城市集团凭借较小的规模、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以及较强的资源控制力成长为压力集尉.对资源分配的城市偏向产生路径依赖,并在其影响力的支持下呈现利益刚性。城市集团利益刚性支持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偏向的教育资源分配、集体产权的土地制度以及城市工资福利的刚性,这些因素直接地或问接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现实原因城市集团会凭借其政治影响力阻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改革。但这种阻碍也不是绝对的,基于政府的公共职能和城乡利益的相关性.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政策的城市偏向.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