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中国;居民;大众体育;消费;扩大内需;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稳定增长,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扩大体育消费,使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相适应,成为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1积极开发体育市场,刺激居民体育消费
积极发展体育市场,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要走市场化、半市场化的道路,将体育部门的事业单位尽可能地逐步改变为经营性的单位。对一部分应当实行半市场化的单位,也应坚持市场取向进行改革,改变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应建立完善的体育市场,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信息咨询、体育人才市场、体育服装器材市场、体育经纪人、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网络、俱乐部等。通过培养和开发消费市场,真正引导和带动居民体育消费,形成积极的消费行为,逐步引导,刺激消费升级。适当扩大投资,修建体育基础设施。
适 当扩大政府投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和鼓励社会、个人参与体育投资的积极性,尽可能增加体育基础设施的总投入。鼓励多建面向广大居民开放的体育娱乐场馆、体育健身中心、体育俱乐部等。
调整体育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现有的体育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重点在于进行以科技进步和结构升级为目标的内涵性结构调整;适应居民体育需求变动,切实增加有效供给,适应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名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体育产品的经营重点转向并面对广大居民。
针对当前实际,积极引导居民现期体育消费。从当前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实际出发,应以低档消费为主,不断发展中档消费,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引导高消费。特别注意引导妇女参与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消费,积极引导青少年儿童参与有特色的游乐性体育娱乐。积极开发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培养、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个人,鼓励他们开展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下乡活动,挖掘市场潜力。
在重视体育有形资产的开发基础上,拓宽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提高居民体育观赏的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之所以是持续消费,除了体育活动的延续性、经常性之外,体育消费的内化性、持久性是更加深刻的原因。花钱消费,买健康、买快乐、买幸福,体育消费值得。而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文化市场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体育电影、电视、报刊和动听的体育诗歌、歌曲、散文十分少见,健身、健美操录像、光盘、体育雕塑、体育漫画、体育电视小品、体育邮票、挂历、体育网络、体育广告、体育文化公园等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娱乐产业将进一步开发,从而调动居民持久的内在的体育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2积极培育和认真规范体育消费环境
增加体育设施,扩大为体育服务的有关产业。增添体育设施,扩大运动器材等实物型体育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体育消费增长的物质条件。在体育设施建设中要把重点放在中小型的、多功能的、可供群众活动用的设施上。体育用品的生产,除了继续扩大体育服装、运动器材的规模外,还应注意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加紧开发用途广、效能高、前景好的新型体育用品。
加强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灵活性,积极研究居民参与竞技体育观赏消费的方式、方法,提高居民体育观赏消费水平。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吸引居民是当今世界体育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体育消费角度而言是偏重于“消费活动”的体育形式,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实质性的增长作用。目前我国只有足球和篮球、武术(拳击、散打)的观赏市场比较大,球迷、武术迷较多,但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黑哨、假球现象严重挫伤了居民体育消费的热情,管理者、经营者、组织者缺乏灵活多样的体育消费宣传方式,经营的综合利用不够科学,对体育消费广告、传媒以及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潜在体育消费、体育消费激情未进行充分深入地研究。
必须考虑居民体育消费点,方便选择,适宜消费。以中小型体育规模为主,坚持常年开放。新建社区必须有配套的体育活动点、消费点。以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为组织者,引导居民体育消费。以楼前屋后、街头巷尾作为居民自发体育消费场地,是较低层次消费水平。以公园为主,重建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生活享受为一体的新型体育消费点,为高消费居民、一次性消费居民提供较高档次、较有水平的文化娱乐体育消费。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消费资料中的比重将日益上升,余暇时间将会增加,满足人们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也将逐步上升。
体育事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发展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体育消费市场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要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但由于体育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它又不能简单地、消极地去适应,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公民的要求,符合全社会的总体利益的要求,还要遵循体育产品生产的自身规律。在发展体育经济,引导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中,政府有责任扶持和加快体育市场体系的建立,促进体育市场的发展。要建立种类齐备、分布合理、多层次的体育市场组织体系;健全规范、完备、实用的体育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全面有效、稳定可靠的体育市场保障体系;完善分工明确、有序促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下一篇:城市河道设计的现代理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