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 —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平 王丽萍 侯军岐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 东西部 差异 江苏省 陕西省
  论文摘要: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本文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从历史、市场主体、资本、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fll0截至2004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目前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人状况,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不同类型的经济强县、大县陆续涌现出来。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东西地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发展却举步维艰。有学者把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分解为城市经济的差异和县域经济的差异,结果发现,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力(或贡献)是非县域经济差距的约3.5倍,而且在东西部经济增长呈发散趋势的情况下,城市经济是收敛的,这就说明地区间的发散是由县域经济的发散引起的。那么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引起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以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和发展较为落后的陕西省做比较分析。
  1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如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的转换、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这些都将最终体现在综合产出水平或产出效率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从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指标反映,现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做对比分析。从经济规模上讲,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省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人及居民生活水平,江苏省均为陕西省的2.5至3倍左右,而且这一差距近两年来仍在进一步扩大中(表1)。
    从2001年起,有关部门开始对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测评,是相关部门和专家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共33个指标为依据,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衡量。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2004年评出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江苏省53个县(市)中,21个县市位居全国百强,而陕西省83个县(市)无一进人全国百强县(市)。该所把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等级分为共10个等级,江苏省县(市)全部位于前4个等级之列,而陕西省只有10%的县市位于此列所以不仅是从发展的规模、水平上看,还是从综合实力、发展潜力上看,陕西省都远远落后于江苏省。


  2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2.1历史原因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之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聚集,解放前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总体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均衡布局”模式,基本建立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但以采掘和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与周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发挥大的扩散和带动效应。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确立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20多年来,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又有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释放出令人满意的活力,除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外,这就要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原因。
  2.2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
    经济的发展是众多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微观主体的活跃是经济发展最内在的动力机制。回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历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农户,经济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在80年代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抓住了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日用品工业,成千上万的农户以家庭经营的方式加人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积累了最初的物质资本和实践经验,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了企业家精神,这为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遭遇产品和技术的转型时,东部的乡镇企业已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而此时西部的乡镇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和粗放的规模扩大阶段(表2)。

  从表2反映的情况来看,江苏省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优于陕西省,两者总体差距较大,就2002年的情况,陕西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营业收人和净利润仅相当于江苏省的16% ,18.8% .18.9%和32%,且企业规模和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江苏省,经济主体的发育程度相差甚远。
  2.3资本投入的差异
    物质资本存量的多寡,尤其是物质资本形成速度的快慢,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即使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资金要素投人也是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资本对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部分地由资本投人的差异来解释,2003年江苏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额为1319.66亿元(不包括个人投资),同年陕西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8.72亿元,农村包括个人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9.64亿元,陕西省全社会的投资水平达不到江苏省农村的水平,而农村的资本投人量不及江苏省农村的1/10,两者资金的投人差别极其悬殊。分析资金的来源结构发现,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其次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贷款,而陕西省自筹能力差,对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外借款及政策性借款的依赖较大,说明自筹能力和市场化融资的能力不足。

  2.4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从农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到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次之,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对于国民经济中较低层次的县域经济,由于其地域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区域分工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一般的演进规律,但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受产出水平和需求收人弹性的限制,其发展的空间有限。而滞留于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人的必由之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县域农业产值及从业人数的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的上升,仍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从县域产业的构成来看,2003年江苏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平均为21%,46%,33%,同期陕西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约为30% , 34% , 36%(根据部分县市平均所得)[6),两省的乡村就业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表3),这些数据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的比重高,说明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在农村地区,江苏省到2003年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52.31 %)从事非农产业,而陕西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足30%,且进程缓慢,2001-2003年,陕西省农村有38%的劳动力转到非农职业,而江苏省为7.5%。在农民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意味着西部农村居民缺乏就业和收人的支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