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海波 时间:2013-02-15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本文就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发展  县域经济  意义  途径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人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 新时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的重大措施。目前,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一是农业比重过大。二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而且素质低下。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而县域经济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农业和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统一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三个层次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其本身就是城乡统筹的具体体现。
        2、发展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不可能封闭起来自行发展,而是要发挥县域经济的整体优势,通过县域内和县域外两个市场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县域经济连接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才会发展,农民生活才会宽裕。只有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全面推进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①.加快发展农村科教事业。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创造条件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各种专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真正把县域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
        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把县区经济发展紧缺人才的引进纳入市级统一计划,建立市级人才基金给予支持,切实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
        ③.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强化重德才、重政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选准配强县乡党政正职,优化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成员中熟悉经济工作人员的比例。加强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地区的干部交流,切实提高县乡干部领导和驾驭经济全局的水平和能力。
        ④.引导县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县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经济社会体系,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