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陕西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的实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萍  时间:2013-02-15
   2.管理体制
    虽然近几年陕西文化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有的文化单位大多是国有事业单位,缺乏动力和活力;事业经费统包制的财政“大锅饭”使得“等靠要”的现象还较普遍;国有专营文化产品生产依然被“垄断”经营。产业格局的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非公有制比重过小;另外,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文化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完全打破,管理权和经营权合而为一。
    3.文化基础设施
    近年来陕西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逐渐加大,但对文化事业投资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基本上徘徊在0. 6%一0. 8%之间,从未达到过1%。陕西的电视人口覆盖率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0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是79.4% ,陕西是74.5 %;到了2002年全国是94.6%,陕西是92. 87 %。全省有线电视人网率仅为25. 71 %;全省每百万人拥有的图书馆不到一个,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只有0. 2册;网络普及率也相对较低;有些文化设施比较陈旧、种类单一。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上的不足影响了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影响了人们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4.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文化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首先需要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既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又熟悉国内文化市场规则的管理人才。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优势,减少重复、闲置和短缺,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5.文化产业中科技含量
    文化信息的传播如广电系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建设、文化产业信息网的建设、演艺、民间工艺、传媒、旅游等领域对现代科技的运用程度等无一不与科学技术相关。高新技术是文化产业崛起的推进器。
  四、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人。在目前陕西居民的收人水平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人每增加一元,可带动人均文化消费增加0. 208元。而人均文化消费每增加一元,又能够带动全省人均GDl增加约4. 9元。为此建议:一是要做好再就业工程,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适当提高个人收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超额累进税率,在减轻中低收人者税收负担的同时,缩小居民间的收人差距。
    2.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一方面利用陕西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创新亮点,开发新项目,并在价格上灵活浮动,以刺激各层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立足不同的居民阶层,采取不同的消费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
    3.以市场为中心,让企业成为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首先,政府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其次,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对于特殊性的文化产品和弱质文化产业,也应本着“放水养鱼”原则给予优惠。如税金减免、税利返还等。

    4.优化文化投资环境,激励各种资本进人文化产业,形成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5.完善文化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文化产品的维权力度,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使之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6.加快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陕西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很大,而提升文化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是缩小差距的最有效的手段。
    最后,要注重从事文化产业人员的培训。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为此,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同时通过美育教育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和文化市场的消费者。
    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实践证明,在当代社会,经济竞争已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在这种形势下陕西必须用战略性的眼光,认真对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态势,充分利用陕西的人文、自然、文学、艺术优势,做好文化产业的大文章,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