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文章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难点,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3、在投资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投入成本过高向高效集约、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转变。 4、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5、在城乡结构上,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互动不畅、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 1、思想观念的束缚及思想认识不足,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 首先,我国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是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并且把经济增长又等同于GDP指标的增加,从而模糊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在理论上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是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转变的前提。“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同意,发展的含义比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要广;它指的是实际收入长期持续的提高,并意味着改变了那些阻碍经济进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习惯。”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即以外延型经济增长为主。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也转向以内涵型为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就正处在这一转变时期。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比较注重经济的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有着明显的片面性。 其次,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认识不足,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产生“转变难”的首要原因是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发展条件的恶化,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恰恰相反。二是主观上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承担任何改革创新的风险而习惯于坐享其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缺陷,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行经济体制模式距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是最突出的问题。在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权力过大,干预过多;而在应当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作用缺位、发挥不足或不当的问题却十分严重。这是造成市场秩序不良、价格体系扭曲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虽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内容的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完善,从而使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土地、资本、能源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受到行政的干预,导致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2)从市场主体来看,政府过多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企业投资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绩,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官员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项目上,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反而投资不足,使得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而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3)从财税体制来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行的分税制使得本地财政收入出于就业考虑,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污染的项目。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的间接税体系和从分灶吃饭沿袭而来的财政分配体制和利益格局,刺激各地争上项目,重复建设,盲目扩大产能。(4)从经济运行来看,地方政府的主导状况没有明显改观。国家总体规划的预期性目标在地方政府贯彻实施中往往演变为指令性目标,并且在选择取向上基本是投资规模与增长速度等“硬”指标,忽视结构优化、社会发展等“软”指标。 3、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体制机制来看,当前制约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完善的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偏重经济增长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当前短期利益,忽视资源环境成本和长远利益,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之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因而难以抑制低水平扩张冲动和无序竞争,难以纠正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2)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主要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资源垄断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国有垄断企业如石化、铁路等效率低下、浪费严重。(3)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碎片化现象严重,制度之间衔接性较差。(4)社会性规制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突出问题: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也影响执行效果。 三、通过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宏观领域,也涉及微观领域,但关键是形成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现阶段形成和完善整个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切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结构、理顺关系,应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推进一系列重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当前,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迫切的是应抓紧解决我国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切实把该管的管住管好,促进政府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退出来,逐步放开搞活,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上。 |
(一)倡导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
1、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上需要树立新的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我们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人,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只有转变政府的发展理念才有可能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政府转型,以GDP为核心目标的增长主义或者以GDP为目标的“一俊遮百丑”的时代应当成为历曼。
2、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管理理念。一是要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无所不管,政府行为必须受法律和经济规律的约束。二是要树立效率的理念。政府工作要保持高效的状态,政府决策要灵敏快捷,提高行政效率。三是要树立开放的理念。政府施政要面向世界,着眼发展,大胆吸收国内外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四是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政府应该根据人民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其利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其法律、法规、行为都体现和贯彻服务意识,让人民深切体会当家作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