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在任何时代,增长不仅仅是整体上的变动,还应包含结构的转变。即使这种增长的冲动是由重大技术创新带来的,每个社会在采用这种技术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制度结构。”因此,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快非市场替代的制度创新。
1、建立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促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市场制度的建设上,最为关键的是要深化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避免低要素成本支撑下的盲目投资、经济过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2、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的关联性,必须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受约束的地区进行补偿,引导企业到符合要求的功能区落户发展,增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改进政绩考评及监督机制。尽快设计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避免片面追求GDP的导向,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倾向。在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要有明确的、可衡量的硬性指标。要用全面的视角,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提高考核质量。同时,健全监督体系,实现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决策机关的有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机制,防止短期经济行为。
4、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主要从三方面完善财税体制:(1)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明确各级政府事权。根据受益范围等原则,研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研究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办法。(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强化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投入,加大财政支出对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行为。(3)调整优化税收制度。推进税制改革,加快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资源、环境方面的税收制度,将不可再生或较为稀缺的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开征环境税;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
5、完善垄断性行业体制。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市场准人,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一是要进一步清理部门、行业行政性法规、条例、规章,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精神,消除市场准人扩大的障碍,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二是限制和规范行政性垄断企业行为,行政性垄断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主体的特殊性,必须限制其利用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的行为。三是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
(三)在经济管理领域,要求政府职能必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现代政府应弱化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大大提高单纯依靠市场内在机制调整的效率,大大缩短产业演进周期,以时间换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尽快制定战略规划,作为指导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准则。国家应尽快制定指导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关键环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指导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行动准则。
2、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与政府调控“有形的手”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前,必须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主题,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努力把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宏观调控更加科学。
当前履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这就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充满发展活力的服务型政府
从改革的立场来看,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在于经济社会本身,而在于政府的决策和政府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政府必须从市场直接参与者的角色中退出,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初步建立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更好地刺激市场投资活力,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其次,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一是要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提高社会普遍福利水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加快推进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落实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二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公民因身份、等级的不同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歧视。坚持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原则,形成科学、公平、合理的政府责任分担机制。三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支持。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压缩经营性投资,更多地增加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补贴等社会公共支出。最后,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革政府审批方式,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要加强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完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等制度,提高政府政务的公开度、透明度。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特征及效应
下一篇:美国经济危机原因及其影响的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