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价值理论三题——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就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共识。2001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价值理论,开展学术争鸣。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进行探索,供学术界参考。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否认这个基本观点,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别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论。他讲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他讲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我国学术界也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因此引起学术争论。争论的关键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在生产三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都是被动的因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只能说劳动创造价值,不能说土地创造价值,更不能说资本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把主体(创造者)与客体(创造物)混为一谈,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因为“创造”和“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自然资源是天然财富,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具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当然也谈不上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资源价值观念,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自然资源财富”的新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商品价值源泉的逻辑关系如下:
自然资源+人的劳动(创造性)=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要认清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狭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引起“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产生了宽、中、窄三种观点。宽派认为,凡是满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窄派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中派认为,除了物质生产劳动,还应加上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争了几十年,至今未能形成共识,可谓“劳而无功”。我认为,判断一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能以劳动形式(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为界线,而应以劳动效果(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为标准。事实证明,生产劳动不一定创造价值,例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豆腐渣”工程,不但不创造价值,反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生产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例如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是也可以创造价值。国民生产总值中就包括服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国际贸易中就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劳动创造价值,无效劳动不创造价值。
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突破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创立广义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是真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社会全体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创造价值)。广义价值是劳动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意义,包括商品、知识、人才、艺术、服务的价值。广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人这个社会主体,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广义劳动价值论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发展观,而且对于反对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物质文明,劳动创造精神文明,劳动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不过价值存在的形式不同罢了。发展劳动价值论,不仅要扩大劳动的外延,而且要扩大价值的外延,即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把抽象的劳动和抽象的价值具体化,阐明不同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价值,形成新的价值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如下:
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抽象价值)
(具体劳动)(具体价值)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
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创造—知识的价值(技术市场)
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人才的价值(人才市场)
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创造—艺术的价值(艺术市场)
服务工作者的劳动—创造—服务的价值(服务市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完全符合十六大精神。它不仅可以解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价值间题,而且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即指导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二、商品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此就有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劳动价值论、抽象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均衡价格论等等。各种价值理论长期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商品价值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对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价值理论因此成为经济学之谜。
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间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的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在这里,商品是价值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人是价值的主体,具有主观性(主观评价)。价值反映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人这个价值的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能揭开商品价值之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从整体上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的劳动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根本的,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派生的,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如腐烂变质的食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也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的药品),交换价值也消失。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的价值。这种新观点不仅符合形式逻辑(价值概念包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符合辩证法。研究商品价值间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商品使用价值包括三个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的,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的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
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食品、服装、住房……吃饭、穿衣、住房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间题。有人说,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无法进行比较,难道粮食与烟草使用价值的大小也无法比较吗?为什么不联系实际想一想呢?
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有十三亿多人口,每年需要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防止发生粮食危机。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不仅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保健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被害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经济价值,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电子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交换价值的形式是不明确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的性质,交换双方获得的都是物品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的逻辑关系是:
上一篇:试析复杂劳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