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的劳动价值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肯定了“科技劳动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这为贯彻“科教兴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拓宽了道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出现,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品,商品的品种逐渐增多,商品的范围逐渐扩大,商业信息、商业信誉等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因而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凝结在商品中人类劳动的形态开始增加,人类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的形成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否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威胁”和“挑战”,这正是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关于科学技术劳动创造价值问题,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时,已提到“科学方面的劳动”。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总体工人”时,马克思也把“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脑力劳动包括在内,但是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物质生产劳动,并没有明确地把科学技术劳动置于物质生产劳动同等的地位。因此科学技术劳动创造价值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要回答科学技术劳动如何创造价值问题,必须从劳动的基本特征入手。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活动,其特征是智能起支配作用。人的劳动行为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是由人类智能对劳动起着支配作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类劳动,不管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有人们“脑力”的参与,而且“脑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脑力劳动在现代商品价值形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创造价值的凝结形态,除了物质产品外,还应包括经过劳动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和经验、方法和科技成果等非物质形式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都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源于人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特别是人类脑力劳动的软件结晶。科学技术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很高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价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论的创造,这是对科学的认识、发明、创造过程,其中包括学习、传授、积累和继承的过程,也包括研究过程和科学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投入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将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创造出一系列工具、手段、工艺,并培养和提高劳动者,使他们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能掌握和运用它们来进行生产活动,这既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实践过程,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从这两个途径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直接形成价值,而是将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物化成生产工具或知识理论两种形态的物化劳动,然后,物化劳动在参与生产商品的过程中进行价值的转移,从而实现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全过程。
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有一对重要的范畴,就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就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加入生产过程的、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保存在一个产品或有用物中的凝固状态的劳动,是劳动的静止形式。亦称“死劳动”、“过去劳动”或“对象化劳动”“劳动的凝结就是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过程。”马克思曾经解释物化劳动时指出:“劳动被使用,被推动,因而工人的一定量体力等等被耗费了,结果是工人精疲力尽。但是劳动不仅被消费,而且同时从活劳动形式转变为对象形式,静止形式,在对象形式中被固定,被物化。”物化劳动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马克思指出:“一种是作为原料,即无形的物质,作为劳动的创造形式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简单材料;另一种是作为劳动工具,即主体活动用来把某个对象作为自己的传导体置于自己和对象之间的那种物质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原料和劳动工具都是物化劳动。说到原料是物化劳动时,马克思把原料同劳动对象做出了这样的区别:“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例如从鱼的生活要素即水中分离出来的即捕获的鱼,在原始森林中被砍伐的树木,从地下矿藏中开采的矿石。相反,己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滤过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料。例如,己经开采出来的正在洗的矿石。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它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也就是说,物化劳动必须是劳动产品。
科学技术劳动的过程包含少量的体力劳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活劳动)和绝大多数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多以物化劳动的形式出现),劳动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物化成“死劳动”。然后这些“死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发生价值的转移,将原来凝结在物化劳动中的活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过程或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时间上的两个阶段,即物化劳动过程和活劳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在考虑商品价值时,可以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看成是同一劳动过程的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价值的形成,不仅需要活劳动,也离不开物化劳动。商品价值的形成通常是一个旧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创造的统一体。”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途径分析,一种是活劳动将价值保存在科技成果即先进工具或原料上,然后在活劳动的参与下,将活劳动与物化在科技成果中的活劳动即物化劳动中的价值一并转移、凝结在商品中。另一种将科技劳动凝结在理论或规律的认识之中(这些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实质也是物化劳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去开发新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在进行流通或继续参与商品生产时,就会发生价值的转移。只不过理论和规律性认识作为物化劳动往往不以有形的形态出现,而是一种无形的复杂劳动凝结而成的抽象性的知识产品。
虽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但物化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方面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活劳动又把物化的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被转移的物化劳动的旧价值最终都会凝结在同一劳动对象即劳动者所需生产的产品上。“知识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增加是靠知识”,“知识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其之所以错误,在于坚持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而没有看到物化劳动的转移功能。也就是说,物化劳动所蕴含的旧价值也是以前的活劳动创造的。
上一篇:试析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内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