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的劳动价值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物化劳动参与价值的形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形成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商品价值形成实际上是旧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的创造的统一过程,反映了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结合关系。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价值形成的新变化首先表现在活劳动劳动者与物化劳动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其主要表现为:(l)物化劳动越来越成为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重要手段。其价值转移趋于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作为一种物化劳动,其中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随着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其中高技术含量日益提高,成为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重要物质手段。特别是以信息为中心,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综合信息管理、计算机辅助工程。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物料贮运等系统,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为共通的语言桥梁,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的、各个生产、管理环节之间密切协调配合的自动化系统,更是为活劳动创造新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其价值转移也趋于高技术含量。在价值转移的内部结构中,生产工具的旧价值转移相对增大,原材料与能量的旧价值转移相对减少。生产设备性能的改善及其生产工艺的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的精确度与降低物耗。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这种全新技术利用程序化的机械工具,工业机器人,视觉和触觉识别设备,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精确度,降低了生产中的误差,从而节省了能源和材料。因此,在旧价值转移中,能源和材料的价值转移份额相对缩小。(3)在活劳动的作用下,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不只是实体性的价值转移(如大量由先进的技术设备转移来的价值),而且还包括着大量科学知识、经营管理的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大。(4)智力密集的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并实现旧价值的转移。尽管在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是唯一的主体性、能动性因素,物化劳动只有通过活劳动的作用才能参与价值形成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始至终由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特别在传统的大机器生产体系下,工人只是生产线上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体力为主的专门化简单操作,完全是受物化劳动所支配的。随着生产体系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其大量的机器设备及工艺流程是由高级技术人员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来进行管理的,从而智力密集的活劳动支配着物化劳动的运作,并实现其旧价值的转移。(5)少量活劳动支配大量物化劳动与大量活劳动支配少量物化劳动并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越来越少的智力密集的活劳动支配着越来越多的物化劳动。这在创造业、运输仓储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自动化工厂和仓储、大型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电子商务与电子金融等。但另一方面,在某些知识产品领域则发生越来越多智力密集的活劳动,支配越来越少物化劳动的倾向。例如,软件开发、咨询、形象策划、广告与商标、创意等。
这里就涉及一个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者如何在竞争中盈利的问题。人们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不错,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是究其原因还必须从科技劳动与普通劳动之间的差异找答案。科学技术劳动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信息、脑力的高度结晶,在其成果出现以前是一个劳动的消耗和积累过程,其成果是物化劳动,一旦出现并投入生产,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科学技术带来巨大利润的过程实质是物化劳动参与价值形成的过程,其带来的效益可以说是一个几何值。而在科技工作者获取报酬时,只是工资或奖金,很难根据其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进行分配。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每个科技人员在向社会推荐自己的成果或产品时,结合自己的消耗和可能为生产者带来的效益进行定价。而商品生产者或买者也是待价而沽,看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事实证明,科技工作人员所得到的回报远远低于其为社会所做的效益产出。其中的差额就是商品生产者引进先进技术,增强竞争力、扩大收入的源泉所在。
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撇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另起炉灶”,也不能禁锢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兜圈子”,而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为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与认识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上一篇:试析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内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