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孟克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诚信 诚信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章就经济生活当中应普遮遵循的诚实信用准则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并从公众的价值认同、法制建设等角度,对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在现行体制和法制框架下,人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还有限,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规范行为,其中突出表现就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破坏了市场秩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的真正内涵,尽快建立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
  1正确认识诚信的内涵及其作用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大而言之,与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小而言之,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有关。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政当局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全面直接干预,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似乎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政治觉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政抬觉悟的概念日渐式微时,社会诚信的意识也似乎随之淡漠。换句话说,公众由于对社会诚信的认识有误,导致诚信意识淡漠,进而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不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概念,也不是泛泛的政治术语,而已成为一种可量化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诚信的累积,其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会成几何级数迅速放大,社会诚信体系也已成为经济体制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与法制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维护交易秩序的机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完善的诚信机制,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约束,交易规则形同虚设,交易秩序也就难以正常维持,这不仅大幅增加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也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失去了对市场的合理预期,无法正常地安排投资和消费。
  2获得公众的价值认同是完善诚信体系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传统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包含了诚信的规范。特别是儒家文化或教义,可以说是一种准宗教,它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惜的是这种诚信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受到了重大损害。如今一些企业愁贷不愁还,逃废债务成风,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已经被许多人所遗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转轨经济时期,经济体制处于变革和探索阶段,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绝大部分经济主体的首要目标,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受到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要为不守诚信付出近6 000亿元人民币的惨痛代价。如果诚信危机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受害的是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形象。因此,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内容之一。所以,继承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是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是我们治理和净化社会、经济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诚信体系完善的前提条件应当是使公众正确认识诚信的社会、经济价值,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民的理性化程度,进而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应再是传统思想道德的翻版,而应是它的提炼和升华,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相适应,并形成新的道德规范。要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公众能站在战略的全局的角度,深刻认识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加入WTO的要求,从而牢固树立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国家无信不强的观念,使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准则,而对失信行为则形成并保持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