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价值论衍生理论的优缺点以及改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佳识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货币 剩余价值 整体观 新价值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基,很多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作方式,同时促进了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逐步成为非主流经济学,而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却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批判。从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进行分析,对比与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观点进一步讨论其改进与发展的趋势。
  1引言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现在以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往往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做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对其劳动价值论进行很大程度的批判以动摇其基础。而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经济学为庸俗经济学,由于其阶级本质决定庸俗经济学家要维护本阶级利益。对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效用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到底孰优孰劣,这样的争论一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才算结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逐步使政治经济学边缘化,而劳动价值论仅仅作为一种学说存在而失去其政治影响力。
    看一种理论是否是正确的,主要就是看它对现实社会是否就有解释力。然而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其现实解释力的学习,并且不能完善其中心内核—劳动价值论,以至于思想僵化,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一些本来可以对现实社会有解释力的理论或者被教条僵化,或者被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所取代。以至于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步边缘化。
    本文立足于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本状态,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思想出发,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做出客观评述,以确定其是否对现在生活具有解释力,是不是真的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的是过时了。从而对其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文献综述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中外许多经济学家或者支持,或者反对,有很多论述,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自觉站在某个阶级立场上,这样很多就没有了事实说服力。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了了劳动价值观的缺陷:“首先,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且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它决不会顺利的起作用。”
    对于熊彼特的观点,张培刚先生在《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文中写到“我们认为熊彼特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他所提出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点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如果把‘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重大矛盾’这一点作为反对的理由,那这也同样适用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其次,更加重要的关键一点倒是在于:所谓‘边际效用论’只是一种以主观评价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而‘边际效用’作为一种生活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各个消费者千差万别,变动无常,要是把它作为最终形成价值和衡量价值的客观依据,不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那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现熊彼特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表现形式,张培刚先生站在否定效用论的立场上说明,效用论并不是优于劳动价值论,然而对于熊彼特提出的缺陷却没有否认。
    伍装在《理解现代马克思经济学》一文中说到:“马克思经济学提出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统一的,这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构建起来的经济学范式,这种范式从未曾被历史的经验和事实在整体上否证过,也从来没有被哪一种理论逻辑在整体上驳倒过”
    这里面提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实并不是站在考虑个人的主观感受的角度分析社会,而是站在一个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运作,来观察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生百态。所以站在个人的主观角度或者支持,或者否认都是没有意义的。
    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认为中国历史的基线先后推转50。年,包括明朝,这长时间的视界使我们了解最近中国所欲困难的遮蔽,同时也看清楚好多问题互相连锁的情形。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因。因为它产生时的情况和我国传播时的情况很相似,发展后在我国现在依然具有解释力,甚至比西方经济学更有解释力,而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诸多文献的梳理,我们基本已经理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该用何种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3劳动价值论及其衍生理论的优缺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以此为依据衍生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包括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等很多方面。我们将分析以上几个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1)商品的二重性的本身是社会现实的体现。
    劳动价值是由价值产生的。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是商品中有一个内核一类的东西叫做价值(value),而这个价值则是由劳动产生的。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这两点我们看出无论是价值论还是效用论都是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尽管存在一定的前提假设,无论是马克思的  完全竞争,还是效用论的理性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的,而它们反映的主要是可以代表一般情况的特定情形。而且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对于一般情况的解释中,劳动  价值论更有解释力,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唯物状态,但是效  用论却陷人了一种为唯心的误区。不过在特定情况下的解  释力,价值论就不是很好,比如特定商品如古董,钻石,以后  再沙摸中的一杯水,在这类问题上,效用论更有解释力。      这样我们发现熊彼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题,而  第二个问题的劳动力同质也不算是问题。我认为真正要解  决的是生产要素问题。
      价值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  这里面确实忽视了其他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马克  思解释为资本和土地里面包括前人的社会劳动。这种解释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释力的。比如土地,这在很大程度  上是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是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中耗费了  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逆向思维,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大量  的人类劳动又如何承载?所以单纯的劳动产生价值是不准  确的,这里面应该包括其他的生产要素,我们认为是多种生  产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价值。
      (2)货币理论的前提假设以及表现方式与现在实际情  况脱节。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金本位制的基础。但是其背后货币的本身便是黄金,即使纸币抑或其他东西都是一种货币符号,其实质是背后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黄金。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货币的前提假定就是黄金是货币商品。
      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形,我们发现其实马克思的假设在当时的时代是有一定意义的。马克思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由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黄金大量流人资本主义国家,而纸币的发行也是以纸币背后的黄金为硬通货。这一切尽管理论没有产生,但是事实上便是这样运作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将货币的本质进行阐述,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上升为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先进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