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春洋 时间:2013-02-15
  三、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在将劳动价值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政治经济学(甚至更大)之后,为劳动价值论辩护的意见都强调了马克思运用的研究方法,暗示了这种方法至少在当前是不可超越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被马克思认为是政治经济学正确的研究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 中,马克思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地再现。”。这种方法很难理解和掌握,有些马克思主义者也未能掌握这一方法。因此,列宁曾经慨叹:“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不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资本论》,就急于追求同现实问题的联系,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马克思所说的第二条道路是在第一条道路的前提下开始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第二条道路的起点,而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却是第一条道路的结果,即: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抽象起点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马克思的方法论不是片面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没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没有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马克思的抽象法与客观唯心主义抽象法的区别恰恰在于不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看作孤立的过程,不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先验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规定、价值规律只是揭示了一切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共性,而没有揭示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没有揭示商品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和个性。特别是马克思经济学考察的是“资本的生产或运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制度”,而决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不是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的共性,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存在、运动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个性。因此,对商品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的抽象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运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此,就必须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提升和跃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经济内在的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外在化的过程,是以“本质”说明“现象”的过程,是在“共性”之上揭示“个性”、在“统一”之中呈现“多样”的过程,是在思维中理性地再现具体事物及其历史封翻年浙呈,因而给人一种越来越“接近”现实的感觉。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和历史相一致是马克思取之于黑格尔又加以批判改造。对这一点恩格斯曾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命题、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从某种逻辑范畴运动的框架出发去研究历史,还是从历史出发去探讨逻辑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都不可能引申出正确的结论来妙。马克思的抽象逻辑不同于李嘉图的抽象逻辑,虽然李嘉图也始终一贯地使用抽象逻辑,把价值有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作为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由于李嘉图缺乏历史观点,没有真正把握住价值实体,没有集中考察隐藏在商品躯体中的价值实体究竟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导致他的分析体系中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历史的起点也是逻辑的起点,尽管逻辑对历史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了修正。商品生产和交换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起点,它从逻辑上确定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个范畴。商品这个经济细胞,既是资本有机体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要素,又是资本有机体的历史起点,还包含了推动这个有机体发育、生长和死亡的一切内在矛盾的胚芽。因而,我们不能把逻辑起点理解为最简单易懂、最容易确定和在认识史上最先完成的,这是一种误解。应当从它是对象系统的最抽象要素来理解,应当从相对于具体的多样性规定来说最少规定性来理解。唯其因为最抽象,所以往往还是最难理解的。因为货币、资本、利润、地租等都是价值这惟一“实体”的形态的变化。在研究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同样也应用了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因为“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的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济范畴是对于现实经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而不是一些先验的“假说”,不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和逻辑推论上的。以为只要能够从“逻辑”的角度找出其中的“矛盾”和“破绽”,这一理论就被“推翻”了。而事实上,这本身是由“经验”和“实践”决定的,而决不是单凭“逻辑”本身就可以加以“证实”或“证伪”的。
      3.科学纲领方法论
      任何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保护带构成的。硬核是研究纲领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纲领,是科学理论系统的核心,科学研究纲领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硬核的不同,硬核决定着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如果它受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反驳,如果它被否定,整个研究纲领就彻底被否定。在放弃这个研究纲领之前,硬核是坚韧的、不容反驳和不许改变的,以此来保证理论在一个时期内的稳定性。保护带是构成理论结构的各种外周性原理,它包括派生性原理、背景知识和补充硬核的辅助假说与初始条件。保护带的作用是当理论面临经验反驳时,通过修改、调整背景知识和辅助性假说或对原有假说重新解释,把经验反驳的矛头主动地引向自身,使硬核免遭经验事实的证伪。
    借用科学哲学中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思想,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硬核”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因为,马克思清楚地说过,价值“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而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一切物化劳动或自然物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硬核的否定,从而不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而是属于另一种经济学的范畴,虽然从学派来说,它可以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并行不悖。根据这一硬核的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该否定和发展的是它外围的保护带,即“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命题或者推论。显然,这一古老的命题面对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正确,因为在分工与交易发展的今天,不仅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劳动如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而且生产非物质产品即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创造价值。
    科学史表明,真正科学的理论并非是一切原理和论断都永恒适用的理论,而是既具有不变性成分,又具有可变性成分的理论。不变性指的是基本理论的核心。这种最抽象最本质的“规定”具有巨大的历史张力和理论张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中的“硬核”,而劳动二重性又是劳动价值论的“硬核”,因而是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本质和出发点。但是其外围层次的观点和论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则是劳动价值论的展开和具体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