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积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模式(资本作用)功不可没。但这并不是我们改革的全部目标和终极目标,也不是每一个在这一模式下进行经济行为的人们应有目的。我们需要提升经济行为的动机:从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流通致富意识升华为一种工业精神、实业精神与科技精神;把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转化为一种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把以邻为壑、损人才能利己的意识升华为一种互惠互利意识,在经济交往中升华一种经济正义精神;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升华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现代环境意识,升华为生态伦理精神。翻开世界级大企业家传记,回顾其企业发展历史,都会看到金钱的动力是有限的,真正有所作为的企业家都没有在金钱面前止步,而是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懈地前行。
经济行为的价值转换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以及物质基础。30年改革开放已经积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60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和运行已经使得平等、公正、集体主义以及奉献社会的观念深人人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与哲学对话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点。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宣传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世界、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劳动光荣、劳动人民伟大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资本面前不亢不卑,约束其负面作用。鼓励创造性地劳动,鼓励经济行为的奉献精神。
第三、有利于调整分配收人格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公正。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与转型前相比较,中国经济增长的确空前提速,但与此同时,社会公平状况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世界银行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制度转型造成的贫富鸿沟在世界上是十分惊人的,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财政部最新调查就指出,中国的收人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 4%;学界也普遍认为基尼系数已经达到5%左右。中国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劳动收人过低、资本(产)收益过高、政府税收增长过快是其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近10多年来,我国劳动报酬率(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较低,1990-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53. 4%降到41. 4%,降低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营业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从21. 9%增加到29.6%,其中作为劳动收人组成部分的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15. 3%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1200,2005年更下降到1100。而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西方国家国民收人中由物质资本所贡献的份额已从45%下降到25%,而劳动对国民收人的贡献从55%上升到75%。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违背劳动价值论,出现对公共资源垄断,对社会财富掠夺,对劳动者剥削,获得大量的非法收人。另一方面是弱化劳动价值论理论指导意义,使劳动要素萎缩,非劳动收人膨胀,“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边缘化,出现初次分配不公平。
这样的贫富差距是与社会主义宗旨相违背的,《邓小平选集》中对改革成败有个判定,就是“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现在很多人谈贫富差距时能找出很多理由,但就是想不起来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层面,如此的贫富差距,人们的不满情绪就会滋长,经济增长的环境就会破坏,从而又会损害效率,进而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转型之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将贫富差距视为改革的“洪水猛兽”,并将“实现共同富裕”定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但30年后,“洪水猛兽”已经出现。正如王绍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遏制分配不公的势头现在已不仅仅是个社会伦理问题,而且是危及国家政权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固然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周孝正教授认为:“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有走向“拉美化,的危险,突破极限后就是阶级斗争和革命。”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劳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劳动者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当然不仅仅是从事直接体力劳动的劳动,当然还要包括教育劳动、科技创新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等等。使得劳动成为一种光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劳动的历史作用并不是否定资本的积极意义;强调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决不是否定其他非劳动要素在财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给了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根本上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也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动力。本文的探讨也仅仅是从理论出发,来探求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价值。而我们当前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正是需要总结与反思前一阶段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究其产生问题的本源,以求在经济发展价值上重新定位,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