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的多元性与劳动要素重要性的统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红学 时间:2013-02-15
    3.马克思高估了劳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马克思以高度发达、充足的自然物质为条件,那么这就意味劳动的相对地位会比较高,劳动的要素贡献比较大,劳动要在生产分配中占居支配地位。马克思显然是忽略了其他要素稀缺性的现实,更为明显的是忽略了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的劳动力贡献,这主要是脑力劳动。其中,或许也存在本部分第一点的原因。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在机器人时代之前的工人,这些体力劳动者,显然是相对经营层、管理层而言的,在生产中的地位最为重要。而这种前提是到目前还不具备的。
    实际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企业的观点是认为企业产品的价值都是由劳动的努力创造的。引人不完全信息的结果就引起了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生产性作用,这就要求这两者都具备与正式雇员不同的知识。在一个不完全信息的世界上,产品价格.、技术和所完成的工作质量都是无法确切地了解的。可能出现失误,其中包括由管理所引起的重大失误。像劳动这种投人品的边际产量价值不再仅仅是劳动数量的函数。它还是在决定生产什么产品、采用什么技术和如何控制投人品运用方面的管理质量的函数。知识的专业化使雇员摆脱了决定这些事情的责任。
    从这一点和国内外现阶段现实来看,企业家在生产中地位最重要、最难监督,并且其知识技能的专有性(或称垄断性)程度也最高,是较难获得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客观性,通常不可人为改变。而只有马克思的工人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是极其充足,的,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况且,还可以通过人类几何数的繁殖加以补充,所以价格也较为低廉。企业家队伍在现实中的表现往往是稀缺的,价格高昂,无论是以前的业主制、合伙制,还是现代企业模式。

    (二)现实的证明
    1.合作制的试验
    约翰·瞿布斯鼓吹试行他称之为“一个新企业秩序”的方案①和约翰·穆勒合伙制的设想在目前为止的现实试验中是失败的,或者至多只能认为是有限的成功。二者理论上是很完美的,但是有空想的成分,在现实中,难以存活。
    大哲学家马丁·布勃在一次对1945年以前的合作制试验的调查中发现,“生产者合作制的发展可以用一条曲曲折折的线条来表示,总的来看,这条线几乎没有显示出任何向上的趋势。新的合作社总是在不断涌现,但一次又一次,大多数较有活力的合作社最终都演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几乎没有合作社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1945年后,我国等进行的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越大越公在总体上是失败的;世界上唯一成功的蒙德拉贡模式,在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之后,也面临困境③。合作制的试验短期内或许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长期的失败在目前看来不可避免。
    2,人本主义的角度
    如果从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人(卢兹和勒克斯)以《经济哲学手稿》的下述段落来表明年轻的马克思是人本主义者:“将看清富人和富人的需要是如何取代政治经济学中财富和贫困的地位的。富人同时就是需要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人—一个自我实现成为其内在必需和需要的人。”出于对纯粹的物质追求的一种批判,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类,但这个过程怎样完成,却不易得出答案,在人本和效率间的抉择是极其困难的,数百年的争论还是没有结果。
    结合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初期都没有做到人本主义,因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解决,高层次的需要没有基础。从总体上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可以解释的。所以,现阶段我们的重心是创造物质兼顾人本,而不是相反。
    3.要素价值均等论的错误
    以上两点说明了只以劳动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局限性,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要接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学说,因为他们忽略了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的重要性。设想在任何的商品生产中,如果没有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如何能够形成价值。即使不需要任何加工的山中的矿泉水,其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人的活劳动来完成。
    没有活劳动的介人,西方经济学中的正常的生产循环将无法实现,社会购买力不足将会导致社会需求小于社会供给的局面,危机不可避免,市场萎缩或消失。如果没有活劳动可实现价值的话,自然界自然发展,人类就没有存在和劳动的必要。生产不为人类生产,也是没有价值的;需求决定的少部分生产,用机器大工业完全是一种浪费,于是人们按照帕累托最优,还是回到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去。这显然是不可能且荒诞可笑的。
  四、结论
    1.各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价值,而不仅仅是劳动一个要素。由于各生产要素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价值,仅一种要素也无法形成价值。所以,价值的形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即价值源泉的多元性。
    2.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劳动生产要素具有不可或缺性。劳动生产要素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其它生产要素不可比拟的。缺少劳动生产要素,其它生产要素的价值贡献,即使再大、再高,由于无法实现,而不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生产要素的价值地位决不能简单等同于其它生产要素。
    3.鉴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劳动要素,但更要避免忽视其他生产要素作用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错误认识,尽快塑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适用前提,即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综合效益,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