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是引发劳动价值论深化和创新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基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的特点和目前的社会各阶层状况,鉴于“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当前深化或创新对劳动和劳动价值沦的认识,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调动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中央党校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又一再强调“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根据江泽民两次讲话精神,具体联系劳动价值理论,可以看到这个理论巫待深化之必要。因为尽管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是,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越来越呈现复杂的形式和状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更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提出的现时代的生产方式变化这个客观很源(“新的实际”的主要内容),以及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
任何理论问题的提出就其客观很源而言,都首先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都首先在当时的生产方式中找到根源。何谓生产方式?人类现实生活中,一般劳动具体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不是动物那样的仅仅以生物本能采集天然的物质资料活动,而必须以一定社会形式即采取一定生产方式才能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生产方式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产。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或进行社会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的具体演进和变迁,既表现为生产力的新质的变化,同时又表现为生产关系新质变化。二者相互作用,其配合变化的结果,将导致人们的思想、政治、伦理等社会关系的重组和整个社会大厦的变更或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现实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就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来说,也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间题。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产方式有了那些新的变化呢?
(一)现代生产力出现的新特征。与马克思提出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有了新的巨变。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此时,第一次产业革命业已完成。这使马克思分析价值时只能以机器大工业为背景、以简单劳动为考察对象。今天,人类已进人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或创新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产商品的劳动主体、劳动方式、劳动时空、劳动组织、劳动过程、衡量劳动的尺度、劳动产品、劳动形式和劳动的产业类型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有了新特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哪些新特点呢?
第一,劳动主体往往以消耗脑力为主进行劳动。,由于机器的智能化特别是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不但科学技术劳动者、经营管理劳动者以耗费脑力劳动为主,即使直接操作机器的生产工人的劳动也越来越以消耗脑力劳动为主。当年的流水线的生产工人的主体地位已被科研、决策、营销人员所取代。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日益减少,掌握知识和技术的自领工人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生产中作用越来越强。第二,劳动方式发生了从具有规范化、可被机器替代的重复性劳动为主向具有研发性的创新性劳动为主的变化。第三,劳动时空越发具有不确定性。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同一个劳动过程,协作生产同一种劳动产品或协作提供同一种服务。这种劳动既能协作精确、组织更加严密,又能使劳动者自由而充分地发挥创造性。第四,劳动组织尽管可以因高科技手段在不同时空协作地完成同一种生产任务。但也发生了由集体协作向小团队、个体加网络的形式转变。第五,劳动过程中,因自动化机器替代了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计算机、英特网替代了重复脑力劳动,只有创新的劳动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劳动。第六,衡量劳动的尺度发生了变化,劳动是否必要、是否创造价值不仅仅由一国的市场来决定,而是越来越多地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第七,劳动产品就特点而言,表现出个性化、高质化、速变化的特征;就其形式而言,劳动不仅仅生产出有形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越来越多地提供无形的知识产品或服务。第八,商品劳动的产业类型日益复杂化。由于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在传统第一、二类产业的基础上,第三产业也迅速崛起,并在国内生产总值(CDP)中所占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国,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 1 % ,4$. 2%和23.7%,而1999年则变为17.7% ,49. 3%和33.0%。在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竟然超过了60%。上述变化尤其明显的是无不体现高科技劳动的作用,这也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一种有别于过去一切世代的全新的高科技、高智能的生产力。
(二)现实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特点。马克思当年探讨劳动价值论,为的是将其作为探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剥削的理论基础。与那时相比,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都有了新的变化。仅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看,深化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是与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巨大差别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尽管实行的是公有制,但这种公有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公有制。在这种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实行的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诚如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它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这种经济制度,我国目前的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有如下特点:第一,劳动者可以并已经具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个人财产权,劳动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第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成了商品,可以买与卖。第三,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理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的职能作用。第四,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现代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依据贡献共同分享利润。为此,社会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收人分配制度:于是,参与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土地等)成为重要的收人来源。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特点,这是引发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和创新的根源。不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地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给予深人研究。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创新就没有出发点。
二、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目的
要理解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必须先搞清“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为什么全力研究“价值创造”而较少涉及“财富创造”的目的。
上一篇: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下一篇:论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