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劳动价值论大讨论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闽榕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
    论文摘要:在最近进行的一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如何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是一个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必须准确把握劳动的空间差别,不能不分国情和区情的不同;必须准确把握劳动所步及的范畴,不能不分类型、范围、学科和领域;必须准确把握劳动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不能不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和认识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很难形成相同的认识。
    最近,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次大讨论已渐趋平静。这次大讨论紧紧围绕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来深人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等间题。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和见解,虽然在价值形成的源泉及其相关的间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一致的。笔者一直关注这次大讨论,借此机会阐发几点思考,求教于同行。
    一、正确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的历史变化,不能不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都有各自的突出特点,对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专家学者们在这次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进行了深人研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表述准确的概括了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必须经得起当代社会劳动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的检验,同时也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这才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中进行和不断发展的,过去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基础和前提,现在的劳动是过去劳动的延续,将来的劳动是现在劳动的发展,彼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存在“断链”和“缺环”。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是相对于过去时代的特点而言,将来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是相对于当代社会劳动的特点而言,没有过去时代的特点就没有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没有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将来的社会劳动也不会有新特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时频频涉及的重要问题,都是以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比重的显著提高作为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来辨别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并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同时,按照劳动的运作形式不同,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渔猎劳动、农业劳动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是劳动的普遍形态;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新兴的机器制造业武装了工业和农业,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但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仍占据了很大比重;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劳动的复杂程度显著提高,劳动中的智力部分也在显著增加,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新发展时代。但是,在看到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新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仍然大量存在,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敢宣称本国已经消除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这些都表明当代社会劳动是一个既包括脑力劳动与复杂劳动,又包括体力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复杂综合体,彼此是一个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
    我们在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必须准确把握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一方面不能将当代劳动与过去劳动截然分开,防止将当代劳动、过去劳动转变为现代劳动和传统劳动,将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界定为传统劳动,认为只有脑力劳动、科学劳动、精神劳动、管理劳动才是现代社会劳动,以一个时代的劳动取代或否定另一个时代的劳动,而是要善于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深刻认识劳动的变化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对人类社会劳动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加区分,以不变应万变,将劳动价值论绝对化,也就是要科学区分社会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劳动的发展脉络和时代脉搏,防止以将来时的理想化社会劳动否定社会劳动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从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有的观点就以生产自动化迅猛发展,无人操作的车间和工厂也成为现实,未来机器将会完全代替人来劳动,物化劳动完全可以创造价值,来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实,这种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早就大有人在,英国经济学家霍季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说过:“随着现代自动化的发展,在更大的程度上不需要劳动的生产过程至少从技术上说是可行的,管理工作也能够被计算机控制系统所代替。科学小说的幻想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社会根本不需要直接的劳动。”必须承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霍季森描绘的这一幅图画也许能成为现实。但是,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分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观点。且不说当人类社会不需要任何“直接劳动”时就表明人类社会已经消亡。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到了共产主义仍然有劳动,只不过“劳动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享受。”像这种不分社会劳动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以当代劳动否定过去劳动、以当代劳动推导将来劳动并反过来否定当代和过去劳动,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的。

    二、正确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劳动的空间差别,不能不分国情和区情的不同
    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历史时代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空间上。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国情、区情互有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决定了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体现在内涵上、形式上和程度上也必然会有明显不同。在讨论和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许多专家学者都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就业人数显著增加作为当代社会劳动的重要新变化。确实,在发达国家中,劳动者在向白领化、知识化转变,这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代表了当代社会劳动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代社会劳动的这些新特点,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不够充分,也就是说当代社会劳动的新变化还很不平衡。我国劳动者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还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各产业中每个劳动者拥有的现代化劳动手段的数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为支撑,不能脱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而自我发展。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空间内,三次产业通常也能保持一种低水平和协调发展的态势。但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使本国的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当代高新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又为此提供了十分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高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加速了资本、服务、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使地球变小、时间变快,将广裹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另一方面,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扩大了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流动范围和规模,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与辐射,将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一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重点是市场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最大而且受益也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将处于产业低端的生产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集中利用资本优势、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使本国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并由此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高端优势地位。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2.9亿人民源源不断地得到由中国提供的价廉、物美、质高、耐用的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实用品。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由于进口中国产品,美国家庭节省了1000多亿美元”,“在美国,每800万个工作机会中,就有400万个可以和中国贸易的附加值联系起来”。可以肯定,与中国贸易的附加值联系起来的400万个工作机会,绝不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大多数应该是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关资料还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世界2/3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在世贸组织中享有平等的参与和制定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权力,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约70%为发达国家所获取,分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仅仅为so%左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也透露,从全球化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80个国家的个人收人低于10年前。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是以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低端生产不断扩大为基础,并以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欠发达为前提的。搞清楚这一问题,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源自于何处,自然也不言自明。
    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在空间上的不平衡,要求我们在深人认识当代劳动新特点时,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国情和区情,特别是立足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不能用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来证明我国现在也达到了这一程度,并以此为根据来评价、修改我们的理论和政策。当然,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可能标示着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可能是我国社会劳动变化发展的“将来时”,但决不可将之作为我们当前的“现在时”,我们需要深人研究的是当前我国离发达国家当代社会劳动的新特点有多大差距,能否缩小这一差距和如何缩小差距。有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在空间上体现不平衡问题,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理论争论无关。其实,“是”与“否”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早已解决了。其实,最值得我们深人研究的是一个长期被大家所忽视的问题:第三产业和服务劳动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条件下才能创造最大价值,而这一问题又与当代社会劳动新特点的空间体现密切相关,与国家和区域的基本国情、基本区情密切相关。这个问题解决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