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层次分析法在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衡量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层次分析法在社会科学、能源系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经济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诸多领域显示其应用价值。就衡量劳动价值而言,利用层次分析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决定劳动价值的三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创造价值量、技术含量和成本投入量。决定分配方案的四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劳动价值或劳动贡献、劳动成本、劳动者岗位、劳动者资历。在实践中,只有区别了不同的岗位、职能、单位类型、运行机制以及增收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规范,才能解决灰色收入问题,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合理化。
众所周知,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环节。价值分配主要研究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原则,这种原则决定了社会分配制度。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理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深化分配制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衡量劳动价值量的层次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表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原则变化的前提是衡量劳动价值体系理论支撑。通常,劳动价值的衡量决定着价值分配体系,但价值分配体系并不以价值创造为直接依据,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目前,衡量劳动价值的体系主要是定性理论体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衡量劳动价值的定量分析理论体系,例如用层次分析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所谓层次分析法,是著名美国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层面的因素,按照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因素对层次的依赖关系矩阵,用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代数理论建立确定决策方案的层次排序,最终得出决策或判别结果。这种解决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已经在能源系统分析、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经济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显示其应用价值互。
就衡量劳动价值而言,利用层次分析法理论我们可以构造如下层次结构:
这里的层次结构由两个层次组成,具有如下内涵:假设劳动价值(LDZ)由成本投人量(CBZ)、创造价值量(CZZ)、参与创造价值技术含量(JSZ)决定。而影响成本投人量的有劳动时间(LDT )、劳动强度(LQD )、劳动等级( LDJ )三个因素;影响创造价值量的有劳动时间(LDT)、劳动强度〔LQD)、岗位作用(GZY )三个因素;而影响技术含量的有劳动时间(LDT’)、劳动强度(LSD)、劳动等级(LDJ)和岗位作用(GzY)四个因素。按照这个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Saaty方法,我们建立了各层次间的正互反矩阵。例如,在考虑第一层次时,考虑成本投人量(CBZ)、创造价值量(CZZ)、技术含量( JSz)彼此间相对劳动价值而言的影响程度(定性描述),其影响程度是通过9个整数值及它们的倒数来表示(定量描述),于是构成一个三阶正互反矩阵。可以通过判断所得矩阵的一致有效性与按照Saaty建立的随机指标体系来确定所得矩阵的合理性和一致有效性。对第一层次的每个因素及第二层次中相关的因素,同样可以得出各个正互反矩阵(其中的矩阵阶数由因素个数决定)。通过计算所有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相应权向量,最后计算出决策总排序的权重向量,进行层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决定劳动价值的三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创造价值量(51%)、技术含量(26.5%)、成本投人量(22.5%)。这里的百分比决定了三个要素对劳动价值的权重,它表明决定劳动价值的最主要因素是创造价值量,其次是技术含量,最后是成本投人量。
基于上述定性研究结果,我们认识到:在衡量劳动价值量的时候必须准确认识和重新确立劳动价值论,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真正体现尊重劳动,正确衡量劳动价值,从而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分配制度,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的作用。综观历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的高度凝结,正确衡量劳动价值,尊重按劳分配制度,不仅是尊重劳动,同时也是尊重历史;不仅是尊重简单劳动,也是尊重复杂劳动,尤其是技术含量的劳动。
事实上,准确认识和衡量劳动价值,不仅是简单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主要的是尊重劳动,并为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拓展可靠的法律空间,让劳动者能够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工作,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与劳动价值结合起来,确保每个劳动公民都得到社会尊重,从而自愿为社会的发展再作贡献。只有体现衡量劳动价值的公平,才能指定并体现收人分配体制公正。
二、衡且分配制度优劣的层次分析
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不是由价值理论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既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也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简单引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党的十六大首次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将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内在地统一起来。近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改革收人分配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研究部署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收人分配体系。经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缓解收人差距扩大趋势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收人分配制度改革。
仿照衡量劳动价值的层次分析方法,我们按照影响分配方案因素构造如下层次结构:
同前面的层次分析结构一样,这里的层次结构也由两个层次组成,但各层次间的因素个数略有不同。仿前,按照该层次结构并利用Saaty方法,我们同样建立了各层次间的正互反矩阵,进行层次分析得出如下排序结论:决定分配方案的四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劳动价值,即劳动贡献(42.3% )、劳动成本(24% )、劳动者岗位(18.5% )、劳动者资力(15.2% )。这里的百分比决定了四个要素对劳动价值的权重,它表明决定分配制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者贡献量,其次是劳动成本、所在岗位,最后是劳动者资力。这表明,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量基础上,而不是传统的论资排辈、岗位至上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价值观的角度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劳动价值,体现衡量劳动价值的公平度。社会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不能完全延续传统分配制度,而必须从公平原则出发,来建立长期稳定的收人分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