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层次分析法在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衡量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我国之所以在逐步调整分配制度,原因就在于国家行政部门意识到分配制度的某些弊端,也就推动并逐渐形成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当然,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基础之上,来力保改革不走样、不倒退。在过去几年里,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次工资调整,都会在社会上引起或多或少的关注和争议。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特定的改革方式被视为违背了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将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提交立法机关讨论,就是为了防止公务员随意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在调整分配关系时,既要注意名义收人,还要考察实际收人;既要注意工资收人,也要兼顾其他各项福利待遇。不管怎样,收人分配改革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收人分配机制。通过制度化的谈判,逐渐理顺各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与员工之间、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直接的经济关系,确保逐渐产生一种具有激励机制的分配体系,鼓励多劳多得,减少食利阶层。事实上,如果不尽快实现社会分配的透明化,我国的改革将会由于分配机制上的缺陷而发生扭曲,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将会出现严重的浪费。因此,必须尽快理顺收人分配关系,严格按照价格规律办事。
三、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
目前,中央政府的重视和财力投人,不仅会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通过示范效应,使各级政府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使全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最终使收人分配走上良性轨道。毫无疑问,在这一进程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构成一个新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事业单位薪酬中,灰色收人是函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改革总体目标中的“岗位绩效工资”与“工资分类管理”才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层次分析的定量探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只有区别了不同的岗位、职能、单位类型、运行机制以及增收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规范,才能解决灰色收人问题,实现事业单位收人分配合理化。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人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人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要积极开展分配制度的定量分析研究,建立合理的分配体系。
其次,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人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较为公平的分配模式。在现行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人的数量。但必须考虑个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尤其重点考虑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即劳动价值量的权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也应该是参与分配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也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其劳动与劳动收人都是合法的,理应受到保护的。一切有益于社会或经国家允许与认同的非劳动行为及其收人,都是合法的。
第四,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这个理论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假设意义下模型结论。而现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作为分配标准的劳动尺度也应具有多重性。政府行政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地建立衡量平均劳动技能、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计量体系,而实现这一体系的最好方法就是运用层次分析方法。
第五,要理顺收人分配关系,必须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解决好收人分配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人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巍代化建设的成果。
改革收人分配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人分配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我们深信,党和政府的举措是十分正确的必要的,只要把收人分配体制改革纳人到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维中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收人分配体制就是其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