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靳文志 时间:2013-02-15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了过去把人力资本投资排除在投资内涵之外的片面性,他说:“仅仅使用这些‘纯化’的有形资本存量估计和所用人时的估计来解释美国实际收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济学家遇到的无数迹象表明,人力资源的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一条全新的思路,对西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很大的理论贡献。而舒尔茨对西方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贡献又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完成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和马克思劳动力概念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强调这种人的能力或劳动能力只能存在于劳动者身上或者说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第二,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和马克思劳动力价值构成的内容也是极为相似的,都是强调“我们称之为消费的大部分内容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马克思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论述极为相似,都是强调人力资本、强调活劳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第四,舒尔茨人力资本数量、质量的论述和马克思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论述极为相似,都是强调劳动力质量,强调复杂劳动的重要作用。第五,舒尔茨关于“劳动者成为资本的所有者”的论述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也是极为接近的,他们都是从研究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人手,而深入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第六,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评价机制高度评价了人的劳动,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种评价机制高度评价了人力资本。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迫使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轨道上来,证明了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当代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从本源的意义上看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人力资源。正是从这一意义上马克思特别欣赏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一句话,“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总是要呈现出逐渐减少,甚至是日趋枯竭之势,而人力资源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日趋丰富和不断提高的。以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来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本来克服自然资源稀缺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提出和广泛认同,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而科学的发展则将是永恒的主题,但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既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以人的发展为手段。因此,人及其劳动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能称为“发展”和“科学的发展”。
    人及其劳动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是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还把工业看成是完成了的劳动,或者说是劳动发达了的形式。因为工业较少地依赖于自然环境,而充分地表现出人的创造力量,所以马克思认为,工业是认识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
    马克思还从哲学高度阐明了人是劳动的主体,资本资源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媒介。而且资本资源实质上是劳动主体的延伸,是人对自然控制的表现。可见,马克思把人和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提到空前的地位上,他本人甚至称自己的经济学是“劳动的经济学”。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人和人的劳动的精辟论述、关于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无疑应成为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揭示出,应当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而且总是强调当社会财富的创造愈来愈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时,科学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伟大作用。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阎他又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马克思还多次论述资本家的管理、指挥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其劳动是社会化生产中必要的;另一方面,他进行管理与指挥,又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前一重性质的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现实都充分证明,由于知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形成了更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们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新知识、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一方面,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资料中的各种系统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显然,并不是说知识、科技、管理本身就能创造财富,而是发现、发明、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的劳动者的专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说到底是人力资本的伟大作用,而不是物质本身的神奇功能。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而科技创新正是劳动者用他的活劳动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科技创新是劳动者创造性不断提高的集中体现,人类劳动的创造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从而才能理清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整个思想脉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