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马克思价值论原意与商品价值论分歧的认识根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济广 时间:2013-02-15
   供求价值论不能正视一种汽车在10万元的价位上均衡而另一种汽车在5万元的价位上均衡,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两种汽车包含的成本人类劳动差一倍;供求论所强调的供求因素只不过是起调节作用的中间变量。“要素价值论”和“生产成本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从世俗的直感出发,把思维的焦点固定在企业主的直接表面成本即要素的价格这一层次上,回避直接物质成本还有成本即活劳动;企图从个别企业的角度把物、活劳动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他们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中的自然界是指大自然,和生产资料不是一个意思,“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土地也指自然资源,所以不能说生产资料也是财富的源泉。“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劳动资料和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是人创造出来的创造财富的中间手段,是人创造出来的财产或财富,不是财富的源泉。效用价值论则停留在效用这一层次上,回避创造效用的劳动量会和效用量成比例。实际上,“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如果社会需要发生变化,某种商品价值总量亦应发生变化;在长期均衡中,生产者根据社会需要使所用的所有生产要素得到调整,耗费的劳动量和社会需要的劳动量一致起来。
    劳动作为生产商品的最终代价,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其它因素无法比拟的作用,应当用一个范畴来反映。
  三、劳动价值论能够干什么——伦理还是科学
    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之所以不愿正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最根本基础,有着思想上的动因。为“适应”非公经济、要素分配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创造”新的价值论,是一些人反对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未能细心体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要素分配。
    首先,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人的劳动是财富源泉的能动因素,但不是为论证按劳分配否定要素分配服务的。从社会而非企业主的角度看,人的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成本和最终原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广大劳动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应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马克思说得很清楚: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情况下,除了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可以成为分配依据的东西,同时按需分配的条件又不具备。马克思同样说得很清楚:按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要素的私有权。我们现在既然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资本的私人占有,也就要允许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分配的存在。所以搞要素分配用不着否定劳动价值论。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物与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但劳动价值论并没有无条件地否定剥削的存在。马克思揭示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劳动占有关系,可以让人们看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的虚伪性,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道义上的基础。但马克思不是为了消灭剥削而“创造和构建”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一个公正与否的价值判断,它揭示的是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批评阿·瓦格纳时说:“这个蠢汉偷偷地塞给我这样一个论断:只是由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合理地为资本主义企业主所得夕,……然而我的论断完全相反: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按照商品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归资本家,而不归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谈到该书所讲的资本主义剥削时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笔者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绝对没有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去主张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绝对没有说:剥削不公平,应当消灭它。奴隶社会的残酷剥削,并不能否定它比原始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一产生,就残酷榨取剩余价值,但也不能否认它是进步的生产方式。目前我们要利用私营经济发展生产,承认私营经济存在剥削,也不会否认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同时,在市场经济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今天,论证资本收益的公正性,不见得合乎适宜。对要素分配也要缩小收人差距。
    最后,劳动价值论引出的剩余价值论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剩余价值“剥削的不公正”却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除剩余价值的剥削造成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外,根本原因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所有制、产品的私人占有及剩余价值规律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者对剩余价值的剥削,造成了劳动群众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本家以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从根本上制约了投资需求:如果资产者预计生产成果只能弥补工人工资和国家税收而没有“剩余”利润,他们就会减少或停止投资、减少或停止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剩余价值……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刘伟先生的观点代表了那些企图通过“深化认识”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人们的心态:劳动价值学说及其剩余价值论“否定了一切存在私有制和市场的社会的公正性”。“价值论回答的正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合理性及公正性问题”。所以,适应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创造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要求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绝不用“合理性及公正性”去说明生产方式的变迁,揭示剥削的不公正性,也不会否认一切私有制和市场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常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恩格斯多次强调,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工人阶级企图实现的社会变革,正是目前制度本身的必然的、历史的、不可避免的产物。反劳动价值论的思潮为了“适应”某种情形(其中少数人是为了实现私有制的一元化)去“创造和构建”新的价值论,否定了商品价值论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把经济范畴当作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