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纸币本位制下的规则和制度影响着汇率变动;二是一般人类劳动是汇率变动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三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名义汇率的具体因素。在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因素中,应当关注理论前提和具体的经济情形。尽管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的主要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前提是:开放条件,平等关系,贸易顺差国的顺差应当保值。这些前提过分理想化,与现实政治经济状况相差太大。通过对影响汇率的基本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相对全面地把握汇率变动的一般规律。
人民币升值,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主题。不少经济学者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汇率问题,但是缺乏对汇率问题的整体审视。本文从纸币本位制的背景下,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汇率理论在运用中的具体条件,为进一步认识汇率变动的一般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当代汇率问题直接根源于纸币本位制
汇率问题,从直接根源上看,是与国际贸易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位货币相关。从19世纪末一直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前,国际贸易中的本位货币是黄金,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以美元为中心、其他各方货币为辅的纸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本位货币。
从16世纪以来,各国国内和国际贸易中本位货币的变动经历了银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三个阶段。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各国纷纷禁止黄金的输出,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全面崩溃。金、银本位制先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银的稀缺性,限制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规模,成为阻碍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制,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真正开始了纸币本位制。
1944年在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第一,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金融事务进行国际磋商。第二,确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1美元=0.888671克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以美元作为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以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第三,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员国有义务维护汇率的稳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允许的波动范围为其平价的1%。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制。这种本位制依托美国当时占世界3/4的黄金储备,是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元本位制,可以说实质仍然是一种金本位制。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维护世界金融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崛起等原因,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逐渐减少,贸易逆差日益扩大。从1960年10月到1973年2月,美元经历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每爆发一次美元危机,美元就贬值一次。1973年3月爆发了抛售美元的狂潮,美国最终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而后,各国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破产。
由于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德国、日本的货币不能代替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中心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支付手段。但是,美元的不断贬值,也迫使许多国家实行储备货币多元化,力求达到保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确认了这一现实。牙买加协定确立了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欧、日、英等国货币为辅的纸币真正取得了一种本位货币的地位,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国际收支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调节。
在当代的经济贸易中,恢复金银本位制是不可能的,稀缺的金银资源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因而纸币本位制具有历史进步性。在纸币本位制下,一国的本位货币采用纸币,不再与黄金发生联系。纸币本位制克服了货币供给量不足的缺点,纸币可不受黄金、白银供给量的限制,易于配合经济发展及交易需要作有弹性的调整。但是,纸币只是一种法定货币符号,本身不具有价值,而且,纸币所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不易确定,容易引起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纸币本位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整个货币体系高度不稳定,各国货币地位受到自身的经济、外贸实力的影响;国际储备多元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导致国际经济混乱;汇率频繁浮动,资本投机盛行,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纸币之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金融市场异常活跃,价值标准是动荡不定,深刻影响世界贸易。
当代国际汇率体系不稳定,主要在于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美元的影响,由于美国的对外战争、对内过度消费使自身收支日益不平衡,导致美元的持续贬值风险。
总之,尽管纸币汇率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市场被几个西方经济大国所操纵和控制,他们通过发行纸币,影响汇率变动,掠夺他国财富。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仍然是一个不公正的体系。从现实来看,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改进中,并在政治经济作用下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才能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保护本国汇率变动的利益;从长远看,只有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才是解决汇率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汇率变动的基础是一般人类劳动
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中,汇率变动的基础是一般人类劳动。国际贸易是一种商品交换,国与国之间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汇率,也是以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而这种衡量最终归结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如果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这里,马克思谈到,商品体是使用价值和劳动产品(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说明。对于这个命题,有一种理解是把使用价值与价值截然对立,认为只有用于商品交换才有价值,没有用于商品交换就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张从商品经济转向计划经济,废除了商品交换,所有的产品都失去了价值?实际上,通过商品交换这个过程,只是把商品交换之前本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价值实现了社会化、货币化。因此,物品的价值就是凝聚在物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显然,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表现,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抽象。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价值的不同方面,使用价值是物品对于不同的人们的效用价值,是具体的,体现的是价值表现的多样性;而价值是物品固有的凝结在其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相对抽象的,体现的是价值的本质性。使用价值是价值,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
不少学者不同意把自然资源的价值,视为根源于人类的一般劳动的观点,他们认为价值是劳动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因为,尽管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加工以后,自然资源又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但是,在能源、动力、原材料在向新产品转移过程中有损耗,并且最终的消费产品中,不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实,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不是某一企业直接的个别劳动价值,而是一种社会平均价值。它包括开采、运输的劳动,对生态环境破坏后恢复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动,为开采其他的条件差的同类矿所进行的科技投人,发现替代品的科学研究投人等。越是稀缺而当代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价值越高,这越要求人类投人更多劳动寻找替代品。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基础。衡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这几个概念是抽象的本质性的,这几个本质性的概念,对于我们把握国家总财富具有积极意义。这些范畴的基础是牢固的,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对国家总财富的说明具有牢固的基础。这几个范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整体上对国家总财富加以说明。
国家总财富是一个国家(或者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联盟)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等的价值总和,是该经济体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总和。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1)生产能力,如,生产工具是否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基础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等;2)商业发展水平;等等。(2)国内政治上是否和谐稳定,社会管理与决策水平,社会治安状况;(3)对外政治能力。如,国际交往能力,国际规则制订的影响力;(4)军事上,是否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否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5)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文化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6)自然资源的拥有与获得;等等。以上六个方面,都是人类劳动与实践的产物。
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不仅仅是货币上的、可见的价值,还包括人类劳动创造的、因为种种原因忽略的商品、服务的价值。正因为如此,那些国际投机商们才说经济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只有根据国家总财富,坚持以一般人类劳动作为基本尺度,才能从根本上衡量各国之间的汇率水平。
三、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具体因素
一般人类劳动、国家总财富决定着汇率变动,这是从根本性质上、从整体上去分析的。如果要达到对汇率变动的更加精确的理解,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具体层面上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也就是,探讨在纸币本位制下,国家总财富是如何具体对各国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并如何影响名义汇率的。
1.假定整个世界存在着许多相互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假定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开放的情况下,如果各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那么,由于以人类的一般劳动为价值的基础,所以各地的物价水平是相近的。
(1)一价定理可以适用于确定汇率。在不同国家购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可以确定相对汇率水平。真实汇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名义汇率应当升值。不升值,则将损害整个经济系统的集体福利。
(2)物价水平影响真实汇率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真实汇率下降;物价下降,货币升值,真实汇率上升。
因此,各国的货币发行增长速度与货币发行总量应当公开。各国应当按照其经济增长率状况、流动性偏好与变化状况等发行货币,从而维护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P) 。
从货币数量公式MV=PQ中,我们得到:货币量M与物价水平P、社会产品数量Q成正比例关系,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例关系。PQ代表一定货币表示的社会总财富,直接决定着货币发行量M的大小。
(3)各国国内利率调整影响,使相对利率发生变化,也影响名义汇率水平。利率的变动,也使资本流动发生变化。一国利率水平高于世界一般水平,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人,也会带来一定升值压力。但是,这种升值压力不是以国内经济增长和实力为基础,只是一种虚假的升值压力。
(4)贸易顺差与逆差影响名义汇率水平。贸易顺差的国家,货币应当升值;贸易逆差的国家,货币应当贬值。如果不调整汇率,由于纸币没有价值,顺差国利益受损,逆差国必须在现有物价水平上出卖其优势产品,否则顺差国应当拒绝与逆差国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