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时间:2013-02-15

 【关键词】机遇,挑战,台湾,进入,银行,大陆,

 具体而言,资产规模大于兆元新台币的台湾本地银行为12家,5000亿新台币至兆元新台币的本地银行5家,1000亿新台币至5000亿新台币银行17家,小于1000亿新台币的银行3家。相比而言,大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0.1兆元,四大银行资产均已超8兆人民币;大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于台湾最大银行者也不在少数。

  与营运规模相联系的一个特征是:台湾银行业市场集中较低。以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台湾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为34.6%(以资产总额计),39.7%(以净资产计),21.4%(以分行数量计),32.9%(以存放款余额计)。更有占银行总数量1/4左右的台湾本地小型银行,每家市占率不到1%。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台湾地区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是较低的。

  (2)本地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在2009年,以资产总量占银行业总量的比重来看,台湾本地银行的占比达到了74.96%;其净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比重为82.91%;本地银行当年的存款余额为214463亿元新台币,占总量的75.51%;贷款余额为168038亿元新台币,占比高达91.68%。以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市场占有率都不超过6%。台湾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主体是台湾本地银行。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对外国银行的进入有严格的审查,对外银在台能够从事的业务也有一系列规定;二是外银在台更多地选择了存贷款之外的其他业务。

  (3)银行整体规模增长平稳。以总资产、净资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四个指标来衡量,台湾本地银行和外国银行在台分行2001年至2009年的复合增长率在5%左右。两者总资产从23兆元新台币增长至32兆元新台币,净资产从1.6兆增长至1.9兆元新台币,存款余额从15兆增加到22兆元新台币,贷款余额从13兆增加到17兆元新台币。

  (4)资产质量较好,基本渡过“双卡风暴”。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之一是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的定义是:到期未偿还,已达相当时日的贷款。而逾期贷款比例是以逾期贷款金额除以贷款总金额。

  2005年以来台湾由于信用卡和现金卡的发放数量过多,造成了呆账转销率的上升,甚至部分银行的亏损,这种情况在2008年后得到较大改善,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影响减小。

  2.其他指标。

  (1)信用风险。以不动产为担保抵押品的比重持续上升。由于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确,与不动产相关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上升。

  2008年台湾银行业贷款总量约7.5兆元新台币,其中最大部分为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总量的47%;而这其中又以对电子电机机械相关产业贷款为最多,约为1.65兆元,占贷款总量约20%。台湾在2008年的出口下降约40%,中小企业偿债及再融资的能力都有所下降。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因此可能上升。

  (2)流动性风险。相比外国银行在台分行,台湾本地银行的存款保持了平稳增长,资金供给充裕。对于要求的7%的法定流动比率,台湾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都大大超过这个标准。

  从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分析中同样可以看到,本地银行以较稳定的客户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占资金来源总量的80%);在资金运用方面,除了贷款占总量的53.9%(外银为23.3%),台湾本地银行更多的将资金置于中央银行及同业存款(占总量的23%,外银为14.8%),表明本地银行资金运用相当谨慎。

  (3)资本充足率。2008年底台湾本地银行的自有资本占风险性资产比率为11%,这比世界其他地区稍低。

  二、对我国台湾本地银行的盈利性分析

  1.盈利性较差的台湾本地银行。2009年台湾本地银行的税前盈余为755亿元新台币,ROE(净资产收益率)在2001-2009的九年间基本上低于10%,在2002年甚至低至-6.9%。国际上公认银行业ROE的正常水平在15%~20%,台湾银行业明显低于这个水平。

  2.本地银行盈利性较差的原因。

  (1)岛内资金需求下降。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不断增加,有些行业甚至整个产业链都逐步向大陆转移。这样台湾岛内出现了部分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也逐步下降。以存款减去贷款的资金余额不断增加,表明台湾银行的资金充裕。台湾本地银行的放款增长率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8.37%下降至2009年11月底的-0.62%,可以看到通过放款增长这样“量”的增加已经难以给台湾银行带来利润的增加。
 

 (2)贷存款利息差不断缩小。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开放国内金融机构的设立,使得台湾银行业由以往的寡占市场逐步转变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虽然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运营的效率,但是完全竞争直接的结果是使得贷存款利息差不断缩小。至2009年第四季度,台湾本地银行的贷存款利息差已经低至1.31%;而外银在台分行利息差虽然下降幅度更大,但存贷款占其业务比重较低,所以影响较小。

  台湾本地银行的业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存款贷款是绝大部分银行的主要业务,利息为主要营业收入。贷存款利息差这样“价”的下降也使得本地银行经营更加艰难。除台湾银行因为投资较多,公平价值的变动占收入的比重较大,对其他四家银行来说利息收入都占收益的大部分。

  除了上述原因,台湾本地银行盈利能力较差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一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直接金融地位逐步上升;二是各类金融机构倾向于综合业务,银行的功能分类被跨越;三是公股银行比重很高,公股银行营运效率明显低于民营银行。

  而根据中华研究所从营业增长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增长率等八项指标对公营、民营银行综合评比的结果认为,公股银行的营运效率均低于民营银行。

  另外,台湾本地银行为了弥补获利能力的下降,对信贷把关的严格程度下降;加上外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这都使得逾放金额增加,反而影响获利能力。台湾施加人为限制,使得本地银行难以为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提供金融业务,这些都限制了盈利水平的上升。

  台湾本地银行为了应对盈利能力下降的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建立海外分行,发展海外业务。2008年台湾银行海外机构税前利润占整体利润40%以上,已经成为台湾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推动到大陆设立分行。台湾银行在大陆七家代表处,即彰化银行(昆山)、国泰世华银行(上海)、合作金库(北京)、华南银行(深圳)、中国信托(北京)、第一银行(上海)、土地银行(上海),已经获得升级为分行的资格。2008年3月起,台湾本地银行可以通过海外分支机构投资大陆银行,占股不得超过20%。
 三、大陆银行进行台湾的机遇

  1.问题的提出:两岸金融往来的解冻。1993年台湾财政部制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规定岛内银行海外分支,可以与外银在大陆分支、及大陆地区银行海外分支进行金融业务往来。1995年台湾发布《台湾地区银行办理大陆地区间接进出口与外汇业务作业准则》,允许外汇指定银行(DBU)及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与大陆地区银行海外分支,办理进出口押汇、托收等业务。2002年台湾颁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修正案》;允许岛内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OBU可以与大陆本土中资机构、个人进行金融往来,而不经过第三地区。

  2008年4月,大陆银监会表示,在两岸银行业还未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情况下,银监会积极受理台湾地区的银行在第三地设立的法人机构来大陆开展业务申请,完全将其视为第三地的法人机构。台湾地区的银行通过在香港、澳门设立银行或收购港澳的银行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参股大陆银行,银监会将在CEPA框架下予以积极考虑。给予港澳的CEPA优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香港银行及财务公司在中国设立分行或法人机构的资产规模要求由200亿美元降低至60亿美元。香港银行中国分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在中国的最低开业年限要求由3年降至2年。有关盈利性资格的审查由中国单家分行考核改为多家分行整体考核。另外,由于香港公司定义并非以国籍界定,而是以注册地为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收购或兼并方式,取得香港公司超过五成股权,满一年后即视同为香港公司,而享有前两项优惠。

  2009年4月,《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建立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框架,对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的业务性、技术性问题达成一致。2009年11月,签署了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两岸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2.机遇一:市场准入障碍的降低。随着MOU的签署,在理论上大陆银行可以根据台湾方面的相关法令,进入台湾市场。目前对大陆银行入台的政策,台湾要求比照针对外国银行的政策。台湾对外国银行主要监管法规为《外国银行分行及代表人办事处设立及管理办法》及《国际金融业务条例施行细则》。下面将主要条款加以介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