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
省市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产业布局和各自优势出发,明确自身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同时,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因此,政府应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制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二是认真研究土地使用办法,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式,切实解决用地困难问题。对已有的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搞好分工与协作,统筹生产力布局,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三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四是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同时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产品的采购力度,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五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本地产业集群现状,了解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补充,带动产业集聚。
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内企业“聚”而不“群”、产业集聚度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真正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在园区发展和产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疏通引导其进入园区。对现有的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产业集群,要注意大中小企业的差异发展,尽力避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竞争,并解决或防止出现产品假冒伪劣、价格倾轧等现象,减少集群的内耗。此外,注重和鼓励那些为主导核心产业配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发展。比如,辽宁省政府可以鼓励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造船的国产机电设备的配套率平均在40%左右,而日、韩都在85%以上。辽宁船用设备配套能力远落后于船舶制造能力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辽宁造船产业的发展。可以说,目前制约辽宁沿海经济带很多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配套行业水平较低。
3.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应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不同重点地区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培育建设一批发展思路清晰、产业分工合理、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重点园区及产业集群。发展中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方针建设产业园,在工业园区中推行差异发展的战略,避免各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加强园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协调,避免园区内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和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协调、牵引的功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其次,加强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与腹地及国内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调,使产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高层次展开。第三,采取各种方式推动产业群与国外产业群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为此,建议辽宁省政府从宏观上重新审视沿海经济带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及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打破区域壁垒,从整体上对重点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发展规划要坚决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进行规范,做到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恶性竞争,坚决遏制过剩产能的盲目扩张。此外,需以发展节能经济、循环经济为导向,建设生态型产业集群,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
4.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增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科技创新在区域层次上的体现,区域创新能力表现为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它是支持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十分接近,产业成长与创新相互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正在成为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典型表征。针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集群低端产业比重偏大、附加值较低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构建与发展区域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内技术基础条件改善,搭建产业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升级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可以鼓励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采用政府出资组建、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行业协会组建、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等多种模式,支持一批与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力强的项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创新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4]。
图1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此外,还应从多方面着手设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使企业和集群能够进入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促进创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建立研发中心;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保障;四是改善技术引进的单一模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五是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5.完善基础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应加强有利于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各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搭建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加强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设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收集交流国内外的产品、市场、技术信息;支持建设专业市场平台,推进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共同发展;培育技术交易平台,支持集群发展所需的专利技术交易,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洪玉。辽宁产业集群现象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3):363.
[2]宫秀芬。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9(9):36-38.
[3]冯艳芳。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产业布局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9(12):126-128.
[4]CHUNG S. 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Technovation, 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