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敏 时间:2013-02-15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2、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文化层次低,基本技能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同时,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3、其他障碍。

  例如:一些社会因素。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还有一些障碍,比如政策政策制定上的缺陷等等。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的统筹。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规范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子。第二,健全农民工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业化加速期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命题,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问题。第三,一方面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城乡劳动力统筹问题同经济增长命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工业化越深入,技术及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相对越强劲,产业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度相对越高,而劳动密集度相对会下降,因而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创造的就业机会会相对减少。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增长速度支撑城乡就业的统筹外,必须注重发展性措施,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对城乡劳动力统筹的意义。

  2、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工作。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连片建造日光暖棚,延长耕作时间,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药材业的发展上,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首先,完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提高乡镇企业家素质和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乡镇企业良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环境,缓解农村偏远地区劳动力资源过度转移所带来的危机,直到最后消除它。第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及第三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扩大规模以促进吸纳劳动力水平。第三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它将是个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同时也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的方向。第三,加快试点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相结合,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来逐步冲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

图片内容